品牌专业巡礼·山一大一附院脊柱外科 | 妙术入“微” 精准护“柱”

2022-11-15 08:28新黄河

近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着力打造临床学科专业品牌特色,结合疾病谱变化和患者就诊需求,精耕亚专业细化细分,在推进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方寸之间的脊柱内,包含着“指挥”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神经。脊柱手术也被公认为难度大、风险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对患者产生严重后果,也对医生的技术有着极高要求。因此,脊柱外科医生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他们是终日在“悬崖峭壁上行走”、在脊柱上实现生命奇迹的人。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脊柱外科,就有一群“刀尖上的舞者”,用微创的理念,精准合理的技术“修理”人们受伤的脊柱,让患者远离病痛,铁骨铮铮挺起脊梁。

 

 

打磨微创手术造福脊柱疾病患者

屋有梁,人有脊,脊椎不坚,寸步难行,苦不堪言。脊椎被称为人体的第二条生命线,脊椎受伤或受损,或危及生命或导致瘫痪,影响生存期或生存质量。对于脊柱外科,现在还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山东更已是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易罹患脊椎疾病,耐受能力更差,这就要求脊柱外科必须以更微创的手段解除老年患者的痛苦。

在山一大一附院脊柱外科,微创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一名医生的基因,微创化手术比例已达到90%左右。该科主任张凯宁表示,其实微创并不仅仅指的是手术方式,更多时候它代表的是一种理念,对于部分疾病来说,在脊柱方寸之间并不是开的口越小越好,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哪种术式让患者可以更小的创伤、更少的出血量、更短的恢复时间来实现康复,就是我们在面对患者时的微创理念。”

椎间盘镜、椎间孔镜、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等内镜微创技术如今已在科室熟练应用,医生仅以一个或数个“钥匙孔”就能完成以往的开放性手术。比如椎间孔镜,是目前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和行椎间孔成型解决椎管狭窄的最微创的脊柱内镜技术,它是单通道同轴内镜技术,通过一个不到1CM的小切口,插入外径7mm的内镜工作系统,工作系统内高度集成了内镜、冲洗通道、器械工作通道,直接到达病灶,使用特制的微创手术器械,直视下摘除突出的髓核以及解除狭窄。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适用于颈椎、胸椎、腰椎更广泛的椎管狭窄性退行性病变。与椎间孔镜的单通道不同,它通常建立两个通道——观察通道和器械操作通道,是椎间孔镜技术的补充,由于采用两个通道,所以操作器械不受尺寸限制,可以使用开放手术的手术器械,效率更高,可以处理更广泛的椎管狭窄,而且扩展性更强,针对部分椎体失稳和滑脱患者可以做镜下融合,结合经皮内固定,适应症更广泛。

除了内镜技术,脊柱外科开展的导航系统辅助下经椎弓根置钉手术、椎间孔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帮助医生又长了一双“眼睛”、一双“手”,将患者术前或术中影像数据与临床解剖结构准确对应,让医生清楚“看见”手术器械与患者椎体结构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引导医生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为椎体手术提供理想的手术环境。

与以往人们对骨科医生拿锯子、锤子开大刀印象完全不同,张凯宁要求科室每位医生都要掌握显微外科的技术,会使用显微镜,用精工巧匠的技术来对待脊柱。因为张凯宁认为,脊柱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解剖复杂,显微镜自带良好的照明系统,且可放大数倍,呈现出清晰的3D图像效果,不但可以用更小的伤口更好的暴露,更微创、更精细的同时,还使得术中神经、血管结构清晰可见,极大地减少了手术副损伤的可能,让手术变得更安全。“显微镜技术照亮了整个脊柱,可以让我们完全彻底地看清它。”

 

 

加固“顶梁柱”让患者重现铁骨铮铮

在张凯宁看来,脊柱拥有两大功能,一是支架支撑,二是保护脊髓神经,当脊柱出现病变后,除切除病变,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为此科室开展了多项脊柱微创重建融合术,以脊椎病损区为中心、上下位的正常脊椎之间为手术区间做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使多个脊柱节段发生骨性融合,形成一个力学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疾患、消除疼痛、控制畸形发展、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保护脊髓神经等目的。

水泥钉强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应用让病变脊柱重现“铮铮铁骨”。张凯宁介绍,很多中老年脊柱疾病患者会同时合并骨质疏松,这样的患者在手术中因疏松的骨质对于钉棒等内固定物把持力不足而可导致手术失败。随着社会老龄化,以及老年脊柱疾病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追求,骨质疏松患者行脊柱手术比例逐年增高。为了更好地为老年患者解除疾患,张凯宁在省内很早就开展了水泥钉强化技术。该技术是能过特制的中空螺钉打入骨水泥,或者钉道内预注入骨水泥后再拧入普通螺钉,来达到牢固支撑的作用。

切除病变后的缺损需要填充和融合。普通的支撑物已经发展非常成熟。但高龄骨质疏松患者常因椎体变形、塌陷而不规则,普通的支撑填充物难以完美适配而容易出现术后塌陷以及高度丢失;另外高龄人群骨质生长能力明显下降,增加了融合的难度。目前先进的3D打印融合物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国3D打印技术在世界都属领先水平,如今它已被广泛应用在脊柱的治疗中。医生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个体化、特殊微孔结构的支撑填充融合物,既能完美适配患者病变部位,又通过特殊微孔结构加速了融合。另外3D技术的还可通过打印手术部位的骨骼模型,可使医生在手术前更加清楚和直观地了解手术部位的解剖,术中再利用3D打印的手术导向板更加精准地辅助医生完成高难度手术,减少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张凯宁因为在此领域的突出贡献,于日前担任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一届3D打印学组的主任委员兼组长。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出现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出现严重疼痛、影响生活,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驼背、侧弯畸形。传统保守治疗治疗时间长,需卧床,患者生活质量很差,全天需要人照顾。椎体成形术,也可以称水泥强化技术,可经椎弓根或椎弓根外向椎体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恢复稳定性,预防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该治疗方法优势明显,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老人完全可以耐受。术后1天患者既可下床,恢复日常生活,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精准定位病变椎段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张先生因搬重物突然腰腿疼复发,到山一大一附院脊柱外科就诊时他说,自己不久前因腰腿疼刚做过磁共振,显示有椎间盘突出,不愿再做一次磁共振。但张凯宁通过查体,认为患者的症状和查体发现的麻木、无力等神经损害体征较前有明显不同,认为很可能因张先生后来有搬重物的经历,造成椎间盘突出加重,之前的磁共振已不能反映问题,需再做一次检查。经再次检查显示张先生椎间盘突出较前加重,纤维环撕裂,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了神经根水肿,医生有的放矢地在此病变位置打神经根局部封闭,快速有效地解除了他的痛苦。

精准、合理是张凯宁给科室制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在每一个患者做手术前,我们都会先问三个问题:什么病,需不需要手术,做什么手术?有些患者看片子并不重,但症状严重,所以当我们诊断时并不仅仅依靠影像检查来确定,还要通过询问他的病史、症状、临床查体来综合明确定位,更精准地找到元凶,直插要害,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坚决不能漏掉。这也是脊柱这个精尖、复杂的人体结构对我们手术的要求。”张凯宁说。

“解除压迫是脊柱外科最首要的手术目的,解决神经根、脊髓的功能损害,缓解症状,同时做完手术还要尽可能地保持脊柱的支撑作用,这是手术的另一目的,不要仅把突出的部位破坏性拿走,还要进行重建稳定。这就是我们说的手术合理性。一切为了患者着想,为了患者的一切,这是我们治疗的一切出发点。”张凯宁表示。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