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生,男,1949年7月出生,山东省莱芜人。主任医师,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山东十大名老中医,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专病)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痴呆病”协作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杂志》编委等。
李长生教授197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同年分配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工作至今。1979年于山东中医学院进修学习“中医基础、四大经典著作”一年,使他的中医理论水平更加坚实,1982年参加山东医学院“基础医学电视讲座”学习三年,1985年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深造一年,除学习中医外,还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这为他以后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跟随国家著名中医周次清老先生学习10余年,聆听教诲,颇得薪传。1992年担任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教授很重视学科建设,中医科在李长生教授的带领下,把脑病作为科室发展方向,经过积极建设,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中风病)和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中风病),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社会和同行的好评,奠定了中医科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脑病领域的医疗学术地位。
李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潜心于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病及老年病等内科杂病的防治研究,尤其在中医脑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胃肠病、糖尿病、外感病等研究中颇有建树,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在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临证中以“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诊疗模式,注重参西而不离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中提炼、总结,并推陈出新,找出病证的病机特点、诊治规律,进行辨证立法,组方选药,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辨证论治规律、疗效显著的新方药、新疗法及新理论,研发出一批临床疗效卓著的系列方药,例如:治疗缺血性中风、眩晕等疾病的芪丹化瘀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化瘀通脉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和肾虚血瘀型中风病的首乌益智胶囊,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生脉养心颗粒,治疗慢性咽炎的利咽袋泡剂等,上述制剂均已获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制剂注册批件,并均获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首乌益智胶囊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药临床批件。此外,研制的治疗颈、腰椎病、骨质增生、风湿等多种疼痛的中药敷贴、熏洗等外治方法以及治疗外感发热的退热合剂等,疗效独特,深受患者赞誉。
李教授非常注重科研工作,以临床需要带动科研发展,以科研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他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1项,均为课题负责人。共获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山东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顺利结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目前在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主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制剂注册批件5种。研发的新药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李教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平素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把为病人解除病痛视为人生最大追求。凡上门求治者不论贫富贵贱,视同一等,每诊视一症,必精心竭虑,其医德医风有口皆碑。
李教授还承担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授课和带教任务,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32名。李教授在三尺讲台上不仅教授知识,还把一个医者对生命的关怀传递给每一个将来从事医学的年轻人,关爱生命,呵护健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教授多年辛勤的研究获得了医学界的认可,几十年风雨兼程,半个世纪成绩斐然,近年来获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个人、并获三等功奖励。多次获省卫生厅及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获医院先进个人等荣誉,多次获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优秀教师荣誉,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建院50周年院庆“优秀贡献奖”(金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科技贡献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重大课题立项奖。
这就是李长生教授,一个治学严谨,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医者;一个在三尺讲台,弘扬民族传统医学,将大爱传递的师者。他心怀大爱,不负生命的嘱托。年逾花甲之年的他,仍然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激励自己,继续战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工作,勤勤恳恳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