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诊疗方案
2022-07-26 09:21
一、纳入标准
根据2005年5月国际头痛学会(HIS)对于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第一次
修订本(ICHD-II R1),共分为3部分,共14类,病种超过250种,概述如下:(1)
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其他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其他原发性头痛);(2)继发性头痛(包括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头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感染所致的头痛,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头颅、颈部、眼、耳、鼻、鼻旁窦、牙齿、口腔或其他头面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精神疾患所致的头痛);(3)脑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包括脑神经痛和中枢性疾患所致的面痛,其他类头痛、脑神经痛、中枢性或原发性面痛)。根据科室覆盖病种分述如下:
(一)原发性头痛
1.偏头痛: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病例发作前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可有家族史。诊断标准:
1.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下述第2-4项,发作至少5次,
(2)未治疗或未成功治疗,每次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
(3)头痛具有至少2项一下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中或重度疼痛,④常规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上楼)会加重头痛,或头痛导致患者回避常规体力活动,
(4)发作期间有至少1项一下表现: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
(5)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1.2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下述第2项,发作至少2次,
(2)偏头痛的先兆符合典型先兆伴偏头痛性头痛、典型先兆伴非偏头痛性头痛、典型先兆不伴头痛、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中任1种亚型的诊断标准之中的第2-3项,
(3)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1.3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1)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中的(3)和(4)项,且每月发作超过15天,持续3个月以上,
(2)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2.紧张型头痛:曾称为紧张型用药、肌收缩性头痛、心因性肌源性头痛等。诊断标准:
2.1少发复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下述第2-4项的发作至少10次,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天,每年发作时间<12 天,
(2)每次头痛发作持续30分钟-7天,
(3)头痛具有至少2项以下特征:①双侧性,②压迫感/紧束感(非搏动性),③轻或中度疼痛,④常规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上楼)不会加重头痛,
(4)以下两项均符合:①无恶心或呕吐(可有食欲缺乏),②不会同时兼有畏光和畏声,
(5)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2.2频发复发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下述第2-4项的发作至少10次,每月发作时间>1天,<15天,持续至少3个月,每年发作时间>12天,<180天,
(2)每次头痛发作持续30分钟-7天,
(3)头痛具有至少2项一下特征:①双侧性,②压迫感/紧束感(非搏动性),③轻或中度疼痛,④常规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上楼)不会加重头痛,
(4)以下两项均符合:①无恶心或呕吐(可有食欲缺乏),②不会同时兼有畏光和畏声,
(5)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2.3慢性紧张型头痛诊断标准
(1)发作符合下述第2-4项的发作,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5天,持续超过3个月,每年发作时间>180天,
(2)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数小时,或长期持续,
(3)头痛具有至少2项以下特征:①双侧性,②压迫感/紧束感(非搏动性),③轻或中度疼痛,④常规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上楼)不会加重头痛,
(4)以下两项均符合:①畏光、畏声和轻度恶心三者中最多只有一项,②既无中度或重度恶心,也无呕吐,
(5)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3.丛集性头痛:其特点为短暂、剧烈爆炸样头痛发作,位于一侧眼眶、球后和额颞部,伴同侧眼球结合膜充血、流泪、鼻塞和(或)Horner综合征。丛集期持续数周至数月,好发于男性,无家族遗传史。诊断标准:
3.1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
(1)符合下述第2-4项的发作至少5次,
(2)重度或极重度单侧眼眶、眶上区和(或)颞部疼痛,若不治疗,症状可持续15-180分钟,
(3)头痛至少伴有1项一下特征:①同侧结膜充血和(或)流泪,②同侧鼻充血和(或)流涕,③同侧眼睑水肿,④同侧额部和面部流汗,⑤同侧瞳孔缩小和(或)上睑下垂,⑥不安感或激惹,
(4)发作频率隔天1次至每天8次,
(5)不是由其他疾病所致。
3.2复发性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
(1)发作符合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的第1-5项,
(2)至少有2个发作时间持续7-365天,之间的缓解期>1个月。
3.3慢性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
(1)发作符合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的第1-5项,
(2)反复发作持续1年以上,其间没有缓解期,或缓解期<1个月。
(二)继发性头痛
1.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1.1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等表现,
(3)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行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2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质增生,
(3)压颈试验或上至牵拉试验阳性,
(4)痛点封闭治疗效果不明显,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至疼痛为主的疾患。
1.3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出现狭窄,
(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1.4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I段(即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颈椎动脉III段(即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
1.5交感型颈椎病
(1)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2)X线片上有失稳或退变,
(3)椎动脉造影阴性。
2.睡眠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造成睡眠质和量的异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
2.1失眠诊断标准
(1)失眠主诉,包括入睡困难(30分钟不能入睡),易醒(超过2次),多梦,早醒或醒后入睡困难(30分钟不能再入睡)等,
(2)社会功能受损,白天头昏乏力、疲劳思睡、注意涣散、工作能力下降,
(3)上述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至少1个月,
(4)多导睡眠图提示,睡眠潜伏期大于30分钟,夜间觉醒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总时间少于每夜6小时。
2.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标准
(1)主诉包括响亮鼾声、睡眠中频繁觉醒以及呼吸暂停,
(2)多导睡眠图提示,呼吸暂停大于每小时5次以上,每次持续10秒以上,可见睡眠的片段化觉醒,其特点是1期睡眠增加,3期、4期和REM睡眠减少以及反复出现与呼有关的觉醒。
3.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诊断标准:
(1)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若收縮压大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90mmHg则为高血压,一般来说,左、右上臂的血压相差<1.33-2.66/1.33kPa (10-20/10mmHg),右侧>左侧。
(2)危险分层因素:①用于分层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胆固醇>5.72m 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3.3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
(3)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
血压(mmHg) |
||
1级(收缩压140-15或舒张压90-99) |
2级(收缩压160-179或舒张压100-109) |
3级(收缩压≥180或舒张压>110 |
|
无其他危险因素 |
低危 |
中危 |
高危 |
1-2个危险因素 |
中危 |
中危 |
很高危 |
3个以上危险因素,或 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 |
高危 |
高危 |
很高危 |
有并发症 |
很高危 |
很高危 |
很高危 |
4.脑血管痉挛: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诊断标准: (1)症状:①头晕:呈持续性,也可以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头晕发作时不敢活动,卧床不起,特别不能活动头部,严重时伴恶心呕吐,或者伴随耳鸣、头鸣。②头痛:持续性的头痛、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大部分患者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和麻木感。③其他症状: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病初期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者也有可能出现耳鸣、心慌气短等症状,这些都是脑血管痉挛的前兆。
(2)检查:①颅脑CT:可显示出血量估计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即Fischer分级法;②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为诊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③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多次监测,可为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二、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部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证
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证
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
(4)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
(5)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6)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活、鸡血藤、白芷、细辛、防风、泽泻、薏苡仁。
(7)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鸡血藤。
(8)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玄参、龟板、白芍、茵陈、生麦芽、代赭石、天冬、甘草、川楝子、生龙骨、生牡蛎。
2.对于病程长、证候要素较多如同时具有风、瘀、痰湿等证的偏头痛患者可选用正天丸等治疗。
3.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可辨证配合选用中成药。可在头痛缓解后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维持治疗,如正天丸(胶囊)、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养血清脑颗粒、镇脑宁胶囊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天麻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三)其他治法
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
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3.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1)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
标出阿是穴,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缓慢边捻转边向阿是穴透刺;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
注意事项: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头部局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
(3)体针辨证治疗
①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穴位:风池(双)、三阴交、丰隆、内关、足三里。
②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穴位: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阳陵泉、肝俞、内关、足三里。
③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穴位:风池(双)、太冲、行间、太溪、三阴交、阳陵泉、内关、足三里。
④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穴位:丰隆、血海、太冲、太溪、三阴交、阳陵泉、内关、足三里、膈俞、脾俞。
⑤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穴位: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阳陵泉、内关、足三里、血海。
⑥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穴位:百会、四神聪、太冲、太溪、三阴交、涌泉、阳陵泉、内关、足三里、关元。
(4)浮针治疗:
对于颈肩头项部疼痛,浮针治疗,见效最快。
在颈肩头项部找到肌筋膜触发点。常表现为:肌肉内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在结节、条索或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激惹点;按压压痛点或激惹点可产生局部抽搐反应,或者远隔部位的疼痛或其他局部反应;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方法可减缓疼痛;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还可诱发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头晕、耳鸣等。
在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浮针埋针治疗,留针24-48小时。
(5)八卦针:
①风痰上扰证
推荐方案:补脾
②阴虚阳亢证
推荐方案:降气
③肾精不足证
推荐方案:补肾
(6)火针疗法:取阿是穴(痛点)。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烧红烧透后,对准阿是穴,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2次,5次为一疗程。点刺头部痛点注意速度宜快,避免烧燃头发。
4.中药穴位贴敷
我科治疗方案增加“中药穴位贴敷”,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具体辨病辨证治疗方案如下:
(1)痰瘀痹阻证(颈性头痛)
外敷中药配方:川芎、丹参、制川乌、赤芍药、制乳香、制没药、羌活、鸡血藤各等分研末,加入1/5量的冰片、丁香作为透皮吸收。临用前用白醋调成糊状涂抹于颈后部皮肤上,并用胶布覆盖固定,敷药24 h后更换中药,若有皮肤瘙痒、皮色发红等现象可提前取下,用清水冲洗,间隔24h后再贴一次。10日为1疗程。
(2)肝阳上亢型头痛(高血压病)
外敷中药配方:吴茱萸、黄连、川芎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3)痰浊型头痛(高血压病)
外敷中药配方: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4)气血亏虚型头痛(脑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
外敷中药配方:黄芪、当归、鸡血藤、白术、川芎、桑寄生、杜仲、熟地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神阙及双侧足三里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5)肝肾亏虚型头痛(脑梗死)
外敷中药配方:怀牛膝、菊花、当归、鸡血藤、桑寄生、杜仲、熟地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神阙及双侧足三里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5.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塞鼻法,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如用川芎、白芷、制远志各50g,冰片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也可采用搐鼻法,将中药研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6.相关中医诊疗设备
光电治疗仪、疼痛治疗仪可辅助止痛。
(四)内科基础治疗
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
(五)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并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
(一)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头痛相关症状进行计分,并观察前后变化。1个月后随访1次。
1.治疗前后头痛程度的变化: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VAS法(直观模拟标尺法)进行测量:患者在一支10cm长,一端标“不痛”,另一端标“最痛”的尺子上,指出其疼痛程度。计分方法为:1cm为1分,共计10分。详见附表1。
附表1:视觉模拟评分法
2.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的变化:每日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无发作为0分。
3.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的变化: 每次持续48小时以上为6分,持续12-48小时为4分,12小时以下为2分,无发作为0分。
- 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5.TCD指标改善情况
(二)具体操作细节:
使用下述标准区分一次发作时长和2次发作,或者区分发作和复发:
1.当头痛发作因睡眠或暂时的缓解而中止,并且在发作开始后48小时内再次出现(或在使用导师的药物后),应当记录为一次发作,而不是两次;
2.—次发作后药物治疗基本成功,但是在48小时内复发,应当记录为一次发作。
(三)临床疗效评价
1.疗效指数
(1)疗效指数=[(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总计分值-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总计分值)/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总计分值]
(2)临床症状体征总计分值=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时间+伴随症状+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或有血块伴有腹痛,见附表2。
附录2:评分量表
临床症状、体征 |
|
1.头痛次数: 次/4周 分 0分=完全不发作 2分=2次以下 4分=3-4次 6分=5次以上 |
5.失眠多梦 分 0分=无 1分=轻度:睡眠时时常觉醒或睡眠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 2分=中度:睡眠不足但尚能坚持工作 3分=重度:彻夜不眠,难以坚持工作
|
2.头痛程度(VAS法): cm 分 疼痛量表测定数字:0=无疼痛 疼痛量表测定数字:l-3cm=2分(轻度) 疼痛量表测定数字:4-6cm=4分(中度) 疼痛量表测定数字:7-10cm=6分(重度) |
6.妇女月经不调或有血块伴有腹痛症状: 分 0分=无 1分=轻度:妇女月经不调或有血块,偶有小腹胀痛 2分=中度:妇女月经不调或有血块,频繁发作小腹胀痛 3分=重度:妇女月经不调或有血块,持续出现小腹胀痛 |
3.头痛持续时间: 分 0分=无; 2分=轻度:小于12小时 4分=中度:持续12小时至2天 6分=重度:持续2天以上 |
|
4.伴随症状:___分 0分=无: 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1项者 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2项者 3分=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者 |
|
(舌脉象分值只是用干表格记录,疗效判定时不计入临床症状体征总分): 舌苔: (1=薄白;2=薄黄;3=白腻;4=黄腻;5=厚腻;6=其它: ) 舌质: (1=淡;2=淡红;3=紫暗或带瘀斑红;4=瘀点;5=舌下脉络青紫;6=其它: ) 脉象: (1=平脉;2=沉涩;3=弦;4=其它: ) |
3.3.3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3.3.4 TCD指标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