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单孔腹腔镜技术治疗梅克尔憩室一例
2021-02-26 17:30
患儿男性,11岁,因“便血3天”于1月12日入院。患儿家属诉患儿4~5年前曾有便血史,自愈,未行特殊诊治。查体:贫血貌,口唇苍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自主体位,检查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腹部未扪及明显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入院急查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2.41 X 10^12/L,血红蛋白 70.0 g/L。大便常规:红细胞 ++++。床旁B超检查提示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提示:脐部偏右上似探及一形态异常肠管,范围约10 X 7mm,一端与肠管相通,考虑梅克尔憩室。
患儿入院后先后予以输注红细胞3U,血浆350ml纠正贫血。于1月17日在全麻下行经腹腔镜梅克尔憩室切除术,取脐下弧形切口长约3cm,然后分别于切口左右侧置入两枚穿刺器,术中探查于回盲部近端约100cm处小肠系膜缘对侧发现美克尔憩室,憩室无明显红肿,呈圆柱状,大小约6X2cm,远端呈球样,基底与小肠相连,将憩室肠段于脐部切口提出腹腔后于基底部予以行楔形切除及肠吻合术,术后4日患儿进食并渐恢复至正常饮食后出院。
梅克尔憩室又称先天性回肠末端憩室,是由于卵黄管退化不全,其肠端未闭合引起,末端回肠的肠系膜附着缘对侧有憩室样突起。本病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4%。
1.临床表现:大多数梅克尔憩室可一生无症状,仅4%-6%的憩室可出现临床症状。憩室内迷生组织的存在和憩室的形态特点是引起憩室出现并发症、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其中出血病例约占20~30%。迷生的胃粘膜分泌盐酸及胃蛋白酶腐蚀憩室粘膜产生溃疡,溃疡多位于憩室的基底部或邻近的回肠粘膜。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无痛性便血,有时大量出血一次可达数百毫升,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出血无固定规律,常会自行停止,或反复间歇出血。亦可出现肠梗阻、憩室炎、憩室穿孔等。
2.组织病理学表现:梅克尔憩室是一个真性憩室,含有肠管的所有层次。多位于距离回盲瓣100cm左右的回肠末端,在肠系膜对侧缘,有自身的血供,多数呈圆锥形,少数为圆柱形,口径1-2cm,憩室腔较回肠狭窄,长度在1-10cm。约50%的憩室内有迷生组织,如胃粘膜(80%)、胰腺组织(5%)、空肠粘膜、十二指肠粘膜、结肠粘膜等。
3.诊断:梅克尔憩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无特殊性,与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其他病因引起的肠梗阻、下消化道出血等难以鉴别。同位素扫描诊断梅克尔憩室,已被证明为可靠的方法,准确率可达70~80%,然而消化道同位素扫描技术在医院的开展率相对较低,所以临床多依赖于患儿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结果予以诊断。此外,针对小儿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探查和治疗作用。
4.治疗:凡有梅克尔憩室并发症的病例,都应进行手术,将憩室切除。手术对憩室基底部较窄的病例可行楔形切除,对基底较宽的憩室,因基底部含有异位粘膜,手术以肠切除吻合为妥。近年来采用小儿腹腔镜技术切除梅克尔憩室,经腹腔镜观察找到憩室经脐孔提出腹腔外,行肠切除吻合后。
此例患儿科室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切除梅克尔憩室,切口更加美观,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