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2022-07-25 10:04
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裂临床诊治指南》及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肛裂病)诊疗指南(2012版)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定义】
肛裂是指肛门部位的撕裂伤,是一种以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在肛门部疾患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痔疮。男女均可患病,一般好发于肛门正中线的前后,两侧少见,以肛门后侧位居多。以20~40岁青年女性患者居多,由于解剖的因素,女性患者位于前正中线多见。
中医学文献中虽未有明确的肛裂病名记载,但对其主要症候、特点、治疗方法等都有详细的描述,此病大都归在“痔”的范畴。如《医宗金鉴》曰:“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不仅形象地描述了肛裂的症状表现,还概要地说明了发病原因。
中医学又有“钩肠痔”、“裂肛”等名称。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与湿、热、瘀有关,病久易致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养,大便秘结而成。
1.血热肠燥 风热燥邪结于肠道,耗伤津液,水不行舟,大便干结,损伤肛门。
2.阴虚津亏 阴虚内热,耗伤津液,津亏肠燥,肠道失于濡养,裂伤之处久治不愈。
3.气滞血瘀 肠道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大便运行缓慢,滞而不行,日久干结难下,临厕努挣,损伤肛门而疼痛。局部气机阻塞,气滞血瘀,一方面导致“不通则痛”,另一方面可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肛裂创面的愈合,久治不愈。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肛门部位前后解剖组织薄弱,缺乏必要的保护;局部组织血液供应差,创面愈合能力不足等解剖学因素有关。此外,还与机械性损伤、炎症因素、括约肌痉挛、先天性肛门狭窄等因素有关。
【诊断】
1.临床表现
⑴症状
肛裂好发于膀胱截石位6点、12点;症状是以疼痛、出血、便秘为主,且互为因果。
①疼痛 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加剧,呈阵发性刀割样疼痛或灼痛,排便后数分钟到十余分钟内疼痛减轻或消失,称为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持续性痉挛而剧烈疼痛,往往持续数小时方能逐渐缓解。病情严重时,咳嗽、喷嚏都可引起疼痛,并向骨盆及下肢放射。疼痛的程度、长短,各人有较大的差异。疼痛也是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②出血 大便时可见出血,一般为手纸染血或滴血,血色鲜红,但量少或仅附着于粪便表面。
③便秘 患者常有习惯性便秘,干燥粪便常使肛管皮肤撕裂而引起肛裂,又因恐惧大便时的肛门部疼痛而不愿定时排便,导致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过度吸收,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⑵体征
①裂口 早期患者创面新鲜,表浅,色红,质软无纤维组织增生。日久创面色灰白,或灰暗,质硬,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②肛管病理性改变(示意图12-5-2) 早期无病理性改变,病程长久在创面周围、肛管及齿线处形成“缸口”状增厚、栉膜带增厚、结缔组织性外痔增大、肛肥大乳头、皮下瘘和肛窦炎等六种病理性改变。
依据患者的临床典型症状和特征,诊断并不困难。
2.其他辅助检查 肛裂的以局部视诊为主,患者一般取侧卧位或膝胸位,注意保暖和光线,嘱患者配合并放松肛门,检查者用双手拇、食指将肛门向两侧轻轻分开,由外向内,逐一查看,不可遗漏。
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和窥肛器检查等,常会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加重患者的痛苦,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3.疾病分期 一般分成2期,即:
早期肛裂 在肛管皮肤上有一个小的梭形溃疡,创面较浅,色鲜红,边缘整齐而有弹性,无瘢痕、硬结形成,病程较短,容易治愈。
陈旧性肛裂 有肛裂多次反复发作病史,早期肛裂未经及时、适当的治疗,溃疡色淡白,底深,创缘不规则,呈“缸口”状增厚,底部形成平整较硬的灰白组织(栉膜带),弹性差,较难愈合。
【鉴别诊断】
1.肛门皮肤皲裂 裂口多发,位置不定,且多为浅表性;无外痔、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常因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引起。
2.肛管损伤 多因肛门检查时机械性损伤,或粪便过于干燥,排便时损伤所致。一般可自愈。
3.结核性溃疡 疼痛程度较轻。为多发性裂口,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潜行,无裂痔。病理切片可见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病灶。
【治疗】
肛裂的治疗方法较多,如为早期病变,只要积极治疗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保护溃疡创面,防止感染,多可治愈。早期肛裂未能及时治疗,反复发作,形成局部的病理性改变时,往往保守治疗无效,需采用手术疗法治疗。
1.辨证论治
⑴内治
① 血热肠燥
证候:大便秘结,2~3日一行,质干硬,肛门疼痛,便时手纸染血或滴血,裂口色红;伴腹部胀满,溲黄;舌质偏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承气汤加减。出血甚者加地榆、槐角、蒲黄炭等;疼痛甚者加银翘、延胡索、大便秘结者加麻仁、全瓜蒌等。
② 阴虚津亏
证候: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呈周期性肛门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创缘不整;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质红,舌苔少或黄腻,脉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一贯煎或润肠汤加减。心烦者加麦冬、远志等,大便难下者加麻仁、全瓜蒌等。
③ 气滞血瘀
证候:肛门刺痛明显,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黯,舌苔黄,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六磨汤加减。疼痛甚者加蒲公英、红花、桃仁、赤芍等;大便秘结者加枳壳、芒硝等。
⑵外治
①熏洗 适用于各期肛裂。主要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方剂有苦参汤、祛毒汤、复方荆芥熏洗剂等,先熏后洗,即可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刺激,加速愈合。
②敷药 适用于各期肛裂。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的作用。常用的有生肌玉红膏、黄连膏、复方九华膏等,每日1~2次。
③塞药 适用于各期肛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常用的有痔疮栓、太宁栓等。
④腐蚀 适用于反复发作的陈旧性肛裂。具有活血祛瘀,脱腐生肌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八二丹、七三丹、红升丹、枯痔散等。或用5%石炭酸甘油涂擦患处后,再用75%酒精擦去。主要的用法:在陈旧的裂口上外涂丹药少许,每日1~2次,待创面新鲜后可改用生肌散,使得创面愈合。
2.其他疗法
⑴手术疗法 适用于陈旧性肛裂,或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早期肛裂。
①扩肛法 适用于早期肛裂,无结缔组织外痔,乳头肥大等合并症者。
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在腰俞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术者将双手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或石腊油。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min,使肛管内外括约肌松弛,术后即可止痛。肛裂创面经扩大并开放、引流通畅,创面很快愈合。手术中注意勿用暴力快速扩张肛管,以免撕裂黏膜和皮肤。术后每日便后坐浴,并换药至创面愈合。
②括约肌侧切法 适用于早期肛裂,无外痔,乳头肥大、皮下瘘等合并症,裂口新鲜者。
操作方法:通常采用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做腰俞麻醉,或局部麻醉。在肛门一侧,如截石位3点或9点位,距肛缘1.5cm处作一放射状切口,长约1 cm,深达皮下。术者用左手食指在肛管内导引,以止血钳暴露部分内括约肌下部,在直视下用两把血管钳夹住内括约肌下缘部分后剪断,切口一般不缝合,如切口出血较多者,可缝合1针。局部加压包扎,不留死腔和积液。术后每日便后坐浴,如缝合应在术后5日拆线,换药至痊愈。
③切开疗法 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乳头肥大等。
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做腰俞麻醉,或局部麻醉。在肛裂正中行纵行切口,上至齿线,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环形纤维,下端向下适当延长,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肌纤维,使引流通畅,同时将赘皮外痔、肥大乳头等一并切除,修剪溃疡边缘发硬的瘢痕组织,使之成为一个顶小底大的“V”字形开放创口,用红油膏纱条嵌压创面,再用纱布覆盖固定。术后每日便后坐浴,换药,保持引流通畅,至创面痊愈。
④纵切横缝法 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
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做腰俞麻醉,或局部麻醉。沿肛裂正中作一纵切口,上至齿线上0.5cm,下至肛缘外0.5cm,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如有潜行性皮下瘘管、赘皮痔、肛乳头肥大、肛窦炎也一并切除,修剪裂口创缘,再游离切口下端的皮肤,以减少张力,彻底止血。然后用细丝线或可吸收线,从切口上端进针,稍带基底组织,再从切口下端皮肤穿出,拉拢切口两端丝线结扎,使纵切口变成横缝合,一般缝合3~4针,外敷红油膏纱布,胶布固定。术后进流质饮食或软食2日,控制大便l~2日。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便后坐浴,肛门内纳入复方九华膏等换药,5~7日拆线。
【转归与预后】
1.本病初期治疗得当,保持大便柔软、通畅,局部清洁卫生,多可自愈。
2.若早期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创面溃疡变深,大便时疼痛加剧。甚者局部红肿明显,脓出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多为局部继发感染所致。
3.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局部病灶癌变。
4.如因治疗不当,以致毒邪扩散,出现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
【预防与调摄】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治疗便秘,消除炎症和避免机械性损伤。
2.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4.注意保持肛门部的清洁卫生,便后及时清洗肛门,避免感染。一旦确诊为肛裂,应及早治疗,防止继发其他肛门疾病。
5.局部按摩、适度的提肛锻炼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