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2022-07-25 10:26医院管理员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制定。
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2.病程较长,多在4-6周,常持续或反复发作。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4.结合结肠镜、钡剂灌肠、结肠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UC 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 结肠炎的基础上做出诊断。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 ( 一般是 6 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
1.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 4-6 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黏液脓血便是 UC 最常见的症状。不超过6周病程的腹泻需要与多数感染性肠炎相鉴别 。
2.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并活组织检查(活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轻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红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重度炎症则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缓解期可见正常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或瘢痕样改变。病程较长的患者,黏膜萎缩可导致结肠袋形态消失、肠腔狭窄,以及炎(假)性息肉。伴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 感染的UC患者,内镜下可见不规则、深凿样或纵行溃疡,部分伴大片状黏膜缺失。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内镜对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结合放大内镜技术通过对黏膜微细结构 的观察和病变特征的判别,有助于UC诊断,有条件者也可以选用共聚焦内镜检查。如出现了肠道狭窄,结肠镜检查时建议进行多部位活检以排除结 直肠癌。如果不能获得活检标本或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时,应完善 CT 结肠成像检查。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建议多段、多点活检。组织学 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
活动期:
①固有膜内弥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
②隐窝结构改变: 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分支、出芽,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等;
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
①黏膜糜烂或溃疡愈合;
②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或消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③隐窝结构改变:隐窝结构改变可加重,如隐窝减少、萎缩,可见Paneth细胞化生( 结肠脾曲以远)。
UC 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活检病变符合上述 活动期或缓解期改变,结合临床,可报告符合UC病理改变。宜注明为活动期或缓解期。如有隐窝上皮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或癌变,应予注明。隐窝基底部浆细胞增多被认为是UC最早的光学显微镜下特征,且预测价值高。组织学愈合不同于内镜下愈合。在内镜下缓解的病例,其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并且与不良结局相关,故临床中尚需关注组织学愈合。
4.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取代钡剂灌肠检查,没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检查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结肠镜检查遇肠腔狭窄镜端无法通过时,要高度注意癌变!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或CT结肠显像显示镜端未及部位。
小肠检查:下列情况考虑行小肠检查 :病变不累及直肠 (未经药物治疗者)、倒灌性回肠炎 (盲肠至回肠末端的连续性炎症 )。左半结肠炎伴阑尾开口炎症改变或盲肠红斑改变在UC中常见,部分患者无需进一步行小肠检查。小肠影像学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磁共振小肠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nterography,MRE)、胶囊内镜、腹部超声检查等,上述检查不推荐常规使用。对于有诊断困难者 (直肠赦免、症状不典型、倒灌性回肠炎),应在回结肠镜检查的基础上考虑加做小肠检查。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见上述UC 的特点。手术标本见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侧一般不受累。
诊断要点:排除淋巴瘤、肠结核、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细菌性痢疾、放射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慢性吸血虫病等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①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②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特征者可临床拟诊。③如再加上上述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特征者,可以确诊。④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及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随访。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病变范围及并发症。
(1)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首次发作,此型在鉴别诊断中要特别注意,亦涉及缓解后如何进行维持治疗的考虑。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临床最常见。
(2)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型:直肠、左半结肠、广泛结肠。
(3)病变活动性: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采用 Southerland DAI,也称 Mayo 活动指数)(见表1)。
表1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改良Mayo评分
项目 |
评分 |
|||
0 分 |
1 分 |
2 分 |
3 分 |
|
排便次数 |
正常 |
比正常增加 1-2 次/d |
比正常 增加3-4 次/d |
比正常增加5 次/d或以上 |
便血 |
未见出血 |
不到一半时间内出现便中混血 |
大部分时间内为便中混血 |
一直存在出血 |
内镜发现 |
正常或无活动性病变 |
轻度病变(红斑、血管纹理减少、轻度易脆) |
中度病变(明显红斑、血管纹理缺乏、易脆、糜烂) |
重度病变(自发性出血、溃疡形成) |
医师总体评估 |
正常 |
轻度病情 |
中度病情 |
重度病情 |
注:评分≤2分且无单个分项评分>1分为 临床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
活动性的严重程度:活动期的 UC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目前采用 Truelove 和 Witts 疾病严重程度标准(见表 2)。
表2 Truelove 和 Witts UC 疾病严重程度表
严重程度分型 |
粪便 (次/天) |
便血 |
脉搏 (次/分) |
体温(℃) |
Hb(g/l) |
ESR(mm/h) |
轻度 |
<4 |
轻或无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20 |
重度 |
>6 |
重 |
>90 |
>37.8 |
<75% |
>30 |
注:中度介于轻度、重度之间。
(4)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肠外表现包括关节损伤(如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皮肤黏膜表现(如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 )、眼部病变(如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肝胆疾病(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并发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下消化道大 出血、上皮内瘤变以及癌变 。
二、【中医证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新病年少,形体壮实,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便后减轻者多为实;久病年长,形体虚弱,腹痛绵绵,喜按,里急后重便后不减者为虚。
2、辨寒热 下血鲜红,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数有力者属热;痢下白多赤少,不甚臭,面白畏寒喜热,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者属寒。
3、辨邪正盛衰 经治疗后痢下脓血次数减少,腹痛、里急后重减轻,为气血将和,正能胜邪;痢下脓血次数虽减少,全身症状不见减轻,甚至出现烦躁,腹胀,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脉症不符,正不胜邪,病情恶化。
(二)内治(分型论治)
1.湿热毒蕴证
主症: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发病急骤;③腹痛拒按或里急后重;④肛门灼痛;
次症:①身热;②口干口苦;③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质红绛,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消痈,凉血化瘀
方药:解毒生化汤加减。黄连12g、黄芩12g、败酱草30g、赤白芍各15g、生地榆15g、仙鹤草15g、木香12g、槟榔12g、生黄芪15g、薏苡仁30g、三七粉3g(冲)、生甘草9g 上药水煎400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脾虚湿阻证
主症:①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①纳差;③肢体倦怠;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面色萎黄;
舌脉象: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或略黄腻,脉细弱或蠕缓。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愈疡
方药:安肠愈疡汤加味。黄芪30g、云苓30g、炒白术15g、薏米30g、黄连9g、败酱草30g、炒白芍15g、防风6g、陈皮9g、木香9g、槟榔12g、白及15g、三七粉(冲)2g、生甘草6g 水煎剂400 ml,每日分2次温服。
3.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②肛门灼热;③腹痛绵绵。
次症:①畏寒怕冷;②口渴不欲饮;③饥不欲食。
舌脉象:舌质红,或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方药:乌梅丸加味。乌梅12g 、黄连9g、黄柏9g、败酱草30g、 细辛3g,炮附子9g、 炮姜6g、肉桂3g、党参15g、当归9g、三七粉(冲)2g、白及15g、炒白芍15g、甘草6g 水煎至400ml,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
4.肝郁脾虚证
主症:①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粘液便;②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③胸胁胀闷。
次症:①喜长叹息;②嗳气不爽;③食少腹胀;④矢气较频;
舌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味。炒白术30g 白芍15g 防风9g 陈皮9g 柴胡12g 枳壳9g 地榆炭15g 儿茶9g 白及15g 三七粉(冲)2g甘草6g 上药水煎400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脾肾亏虚,瘀血阻络证
主症:①久痢迁延;②脐腹冷痛或刺痛,喜温喜按;③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面色白;③少气懒言。
舌脉象:舌质淡暗,苔白润或有齿痕,脉涩、沉细或尺脉弱。
治法:健脾益肾、养血活血
方药:健脾固元汤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2g、补骨脂15g、熟地黄15g、炒白术15g、茯苓30g、薏苡仁30g、炒山药30g、当归15g、鸡血藤24g、木香6g、砂仁9g、炙甘草6g 水煎至400ml,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
(三)外治
1.中药灌肠方:
湿热毒蕴证的病人给予生肌愈疡1号方:黄柏30g、黄连15g、败酱草30g、三七粉冲3g、白及15g、儿茶9g、枯矾6g 上药水煎至100ml,每晚保留灌肠。
脾虚湿阻证的病人给予生肌愈疡2号方:薏苡仁45g、炒山药45g、败酱草30g、白及15g、三七粉冲3g、儿茶9g、枯矾6g 上药水煎至150ml,每晚保留灌肠。
2.溃疡伴有假性息肉或桥型粘膜增生为防止癌变予以鸦胆子油口服液100ml,保留灌肠,QN。
3.耳穴压豆:常用穴位:神门、内分泌、大肠、皮质下、三焦、交感、心、肺、脾、肾等。临床上辨证取穴,将王不留行籽粘在小块胶布,固定在耳穴上,轻柔按压,每天按压 3 次。
4.中药穴位贴敷:常用穴位: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大肠俞、关元、气海等穴位。将中药复方研末成粉后伴生姜汁,贴敷在相应穴位,每次贴敷持续24h后揭去。临证通过辨寒热灵活用药,寒者予以温中健脾化湿方,热者予以清热化湿解毒方。
三、【难点分析】
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络病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通络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控制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上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正如 《灵枢·终始》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久病多瘀,久病入络,在临证时可适当得应用通络药,如络石藤、鸡血藤、水蛭、地龙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腹泻、脓血便、腹痛等主要症状计分变化(表3)
表3:症状量化分级标准表
腹泻 |
正常0分 |
无 |
轻度3分 |
腹泻每日<4次 |
|
中度6分 |
腹泻每日4-6次 |
|
重度9分 |
腹泻每日>6次 |
|
脓血便 |
正常0分 |
无 |
轻度3分 |
少量脓血 |
|
中度6分 |
脓血便为主 |
|
重度9分 |
全部脓血便或便新鲜血 |
|
腹痛 |
正常0分 |
无 |
轻度3分 |
腹痛轻微,隐痛,偶发 |
|
中度6分 |
腹痛或胀痛,每日发作数次 |
|
重度9分 |
腹部剧痛或绞痛,反复发作 |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临床缓解:用药前、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
显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
无效:服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3.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病变疗效评价标准(Baron评分标准)
内镜下黏膜愈合已成为目前UC治疗的目标之一。内镜评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Baron内镜评分应用最广,其标准为:
(1)正常黏膜图像记0分。
(2)轻度病变(血管纹理模糊,黏膜充血但无出血)记1分。
(3)中度病变(黏膜呈颗粒样变化,中度接触性出血)记2分。
(4)重度病变(黏膜溃疡并自发性出血)记3分。
观察并评价治疗前后计分变化。
4.黏膜组织学检查疗效评价标准(Geboes指数)
肠黏膜组织学与内镜评分结合可准确评价UC黏膜愈合情况。Geboes指数(表4)描述详细,可重复性,效度高,是UC理想的组织学评分指数,已被用于许多临床试验。观察Geboes指数治疗前后计分变化,作为药效评估的终点治标之一。
表4 Geboes指数
分级 |
指数 |
组织学表现 |
0级(结构改变) |
0.0 |
无异常 |
0.1 |
轻度异常 |
|
0.2 |
轻中度弥漫性或多点异常 |
|
0.3 |
重度弥漫性或多点异常 |
|
1级(慢性炎细胞浸润) |
1.0 |
不增多 |
1.1 |
轻度增多 |
|
1.2 |
中度增多 |
|
1.3 |
明显增多 |
|
2级(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
2A.嗜酸性粒细胞 |
|
2A.0 |
不增多 |
|
2A.1 |
轻度增多 |
|
2A.1 |
中度增多 |
|
2A.2 |
明显增多 |
|
2B.中性粒细胞 |
||
2B.0 |
不增多 |
|
2B.1 |
轻度增多 |
|
2B.2 |
中度增多 |
|
2B.3 |
明显增多 |
|
3级(上皮层中性粒细胞) |
3.0 |
无 |
3.1 |
<30%隐窝受累 |
|
3.2 |
<50%隐窝受累 |
|
3.3 |
>50%隐窝受累 |
|
4级(隐窝破坏) |
4.0 |
无 |
4.1 |
部分粒细胞浸润 |
|
4.2 |
隐窝减少 |
|
4.3 |
明确的隐窝破坏 |
|
5级(糜烂和溃疡) |
5.0 |
无 |
5.1 |
可见上皮细胞附近炎症 |
|
5.2 |
点状糜烂 |
|
5.3 |
明确的糜烂 |
|
5.4 |
溃疡和肉芽组织 |
5.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18年“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
(1) 临床疗效评定 :适用于临床 工作,但因无量化标准,不适用于科研。① 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或无活动 性炎症。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症。③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 均无改善。(2)改良Mayo评分:适用于科研,亦可用于临床。
6.病情缓解评价标准
Sutherland DAI 总分≤2分。
7.病情复发评价标准Sutherland DAI 总分>2分。
(二)疗效评价方法
1.近期疗效评价方法
在患者进入路径不同时间对主要症状和客观指标进行评价。
进入路径第1周、第2周、第3周按照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和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进入路径第4周,进行临床症状疗效评价和症候疗效评价,行肠镜和病理检查者按照Baron评分标准和Geboes指数分别评价结肠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组织学疗效,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Sutherland DAI疾病活动指数判断病情缓解情况。
2.远期疗效评价方法
通过长期随访观察,评价临床疗效和复发率。
五、【西医治疗】
1.活动期UC的处理
轻度UC的处理: (1) 可选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制剂,每日3~4g,分次口服;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每日1.5~3g。病变局限于直、乙状结肠者可酌用SASP栓剂0.5~1g,每日1次;(2)激素: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无效者,特别是病变较广泛者,可改用口服全身作用激素 。
中度UC的处理:(1) 氨基水杨酸制剂 :仍是主要药物,用法同前。(2)激素:足量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后(一般2-4周)症状控制不佳者,尤其是病变较广泛者,应及时改用激素。按泼尼松 0.75-1 mg/(kg·d)(其他类型全身作用激素的剂量按相当于上述泼尼松剂量折算)给药。达到症状缓解后开始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注意快速减量会导致早期复发。(3)硫嘌呤类药物:包括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和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适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者。欧美推荐硫唑嘌呤的目标剂量为1.5-2.5 mg/(kg·d);我国的数据显示:低剂量硫唑嘌呤[(1.23±0.34) mg/(kg·d)]对难治性U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另外对激素依赖UC患者,低剂量[1.3 mg/(kg·d)]硫唑嘌呤可有效维持疾病缓解。 (4)沙利度胺:适用于难治性UC治疗 (5)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infliximab,IFX) :当激素和上述免疫抑制剂 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时,可考虑IFX治疗 (6)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 :其主要机制是减低活化或升高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其治疗轻中度UC有一定疗效,对于轻中度 UC 患者,特别是合并机会感染者可考虑应用。
远段结肠炎的治疗 :对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者,强调局部用药 (病变局限在直肠用栓剂,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用灌肠剂 ),口服与局部用药联合应用疗效更佳。轻度远段结肠炎可视情况单独局部用药或口服和局部联合用药 ;中度远段结肠炎应口服和局部联合用药;对病变广泛者口服和局部联合用药亦可提高疗效。局部用药有美沙拉嗪栓剂0.5-1.0 g次,1-2次/d ;美沙拉嗪灌肠剂1-2 g/次,1-2次/d。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禁用酒石酸制剂)每晚100-200mg;布地奈德泡沫剂2mg/次,1-2次/d,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者,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少。中药灌肠剂如锡类散亦有效,可试用。
难治性 (refractory proctitis)直肠炎:原因有患者依从性不佳、药物黏膜浓度不足、局部并发症认识不足(感染等)、诊断有误 (IBS,CD,黏膜脱垂,肿瘤等)、常规治疗疗效欠佳。需要全面评估患者诊断、 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药物充分性。必要时可考虑全身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制剂治疗。
重度UC的处理:重度 UC一般病变范围较广,病情发展变化较快,作出诊断后应及时处理,给药剂量要足。(1)一般治疗:①补液、补充电解质,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注意补钾。便血多、血红蛋白过低者适当输红细胞。病情严重者暂禁食,予胃肠外营养。②粪便和外周血检查是否合并C.diff 或CMV感染,粪便培养排除肠道细菌感染(详见 UC“三、鉴别诊断”部分)。如有则做相应处理。③注意忌用止泻剂、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制剂、NSAID等,以避免诱发结肠扩张。④对中毒症状明显者可考虑静脉使用广谱抗菌药物。(2)静脉用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甲泼尼龙 40-60mg/d,或氢化可的松 300-400mg/d,剂量加大不会增加疗效,但剂量不足会降低疗效。(3)需要转换治疗的判断与转换治疗方案的选择:在静脉使用足量激素治疗3d仍然无效时,应转换治疗方案。所谓“无效”除观察排便频率和血便量外,宜参考全身状况、腹部体格检查、血清炎症指标进行判断。判断的时间点定为“约3d”是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zation,ECCO) 和亚太共识的推荐,亦宜视病情严重程度和恶化倾向,亦可适当延迟 (如7d)。 但应牢记,不恰当的拖延势必大大增加手术风险。转换治疗方案有两大选择,一是转换药物的治疗,如转换药物治疗 4-7d 无效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二是立即手术治疗。①环孢素 (cyclosporine,CsA):2-4 mg/(kg·d) 静脉滴注。该药起效快。使用该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严密监测不良反应。有效者待症状缓解,改为继续口服使用一段时间(不超过6个月),逐渐过渡到硫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研究显示,以往服用过硫嘌呤类药物者的环孢素A短期和长期疗效显著差于未使用过硫嘌呤类药物者。②他克莫司 :作用机制与CsA类似也属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研究显示,他克莫司治疗重度UC短期疗效基本与CsA相同,其治疗的 UC 患者44个月的远期无结肠切除率累计为57%.③IFX:是重度UC 患者较为有效的挽救治疗措施。有研究显示,CRP增高、低血清白蛋白等是IFX临床应答差的预测指标。④手术治疗 :在转换治疗前应与外科医师和患者密切沟通,以权衡先予“转换”治疗或立即手术治疗的利弊,视具体情况 决定。对中毒性巨结肠患者一般宜早期实施手术。(4)血栓预防和治疗:重度UC患者活动期时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故建议可考虑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降低血栓形成风险。(5)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治疗:重度UC患者特别是发生激素无效时要警惕机会性感染,一旦合并C.diff感染和CMV结肠炎,应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治疗C.diff 感染药物有甲硝唑和万古霉素等。治疗CMV结肠炎药物有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等。
2.缓解期UC的处理: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维持治疗药物的选择视诱导缓解时用药情况而定。(1) 氨基水杨酸制剂 :由氨基水杨酸制剂或激素诱导缓解后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用原诱导缓解剂量的全量或半量,如用 SASP维持,剂量一般为2-3g/d,并应补充叶酸。远段结肠炎以美沙拉嗪局部用药为主(直肠炎用栓剂每晚1次,直肠乙结肠炎用灌肠剂隔天至数天1次),联合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效果更好。(2) 硫嘌呤类药物:用于激素依赖者、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或不耐受者、环孢素或他可莫司有效者。剂量与诱导缓解时相同。 (3)IFX :以IFX诱导缓解后继续IFX维持。(4)其他 :肠道益生菌和中药治疗维持缓解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为3-5或长期维持。对硫嘌呤类药物以及IFX维持治疗的疗程未达成共识,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六、【中医调护】
1.饮食上:提倡“三高、三低”即高热量、高维生素、高优质蛋白,低脂肪、低渣、低辛辣刺激。
2.心理上:帮助患者剖析心结,解决患者对疾病的顾虑及担忧,让患者多一些本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普及,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鼓励其倾诉心中的郁闷,给予理解、安慰、解除其思想顾虑,并指导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比如:合理饮食、戒酒戒烟、适当运动等形成良性循环,以防复发。
3.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不佳多表现为焦虑、抑郁个性特点,临床根据患者不同的情绪表现,酌情应用调节情志的药物。 调畅情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抑郁者配合疏肝理气解郁为主要治则,应当根据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分别采用清肝泻火、化痰开郁、补益心脾、滋养肝肾等法可选用:柴胡、香附、佛手、郁金、枳壳、炒枳实、青皮、陈皮、玫瑰花、合欢花等。焦虑者在疏肝、补肾、健脾、利肺的同时起到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选用: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骨、牡蛎、酸枣仁、当归、夜交藤、合欢皮、栀子、胆南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