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叉神经痛的射频微创治疗

2014-05-01 10:25疼痛科

三叉神经痛是疼痛科、神经内外科及口腔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右侧疼痛者多见。犯病时,发作性面部或舌旁剧烈性疼痛,表现为闪电样火烧样疼痛,短时发作但使人痛不欲生,严重者影响病人生活及工作。据统计10万人群中患病者为182。我院自去年9月份率先开展这项射频治疗工作以来,经不断改进手术方法,现已治疗病人多达40余例,并且为全省各地培养专业医生数名。该治疗简便安全,多数病人立竿见影,严重者可入院手术治疗,因此深受病人欢迎。本文目的是介绍三叉神经痛相关知识和防治方法,以供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

 

三叉神经,是经颅内桥脑发向头面部的脑神经。它在从颅腔发出之前,在“中间站”半月神经节向前方兵分三路,发出三个粗大的分支,分别是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或许由于它象分了三杈的树,所以得了这个形象的名字称为—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像树根一样,未梢分布在颜面、额部和顶部前面的皮肤以及眼、鼻腔和口腔的大部分粘膜,传导温、痛、触等多种感觉及眼外肌和咀嚼肌的本体感觉,及时向脑传达头面部的各种感觉,也是咀嚼肌的运动神经,负有向咀嚼肌传达“指挥中枢”指令的使命。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表现是反复发作的面部剧烈疼痛,如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剧痛。发作时不敢说话,连进食和饮水都十分痛苦,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及工作。

 

祖国医学文献《皇帝内经?素问》中有《举痛论》“面游风”、“齿槽风”、“面痛”等叙述,恰似本病。三叉神经痛病因尚未十分明确。

 

三叉神经痛容易与牙痛、血管性头痛、鼻源性头痛、颅底肿瘤、青光眼、颞颌关节炎、偏头痛等混淆。只要留意,根据面部疼痛的特征、疼痛的性质及部位可以确诊。三叉神经痛除了上述说的几个特点外,它的特点还有:疼痛的范围不超过面部中线,极少有人两侧都痛,疼痛是阵发性、反复发作,诱因多为洗脸、进食、说话、刷牙或风吹,并常有触发点、轻触面部的某一点即可引起疼痛突然发作。患者连续发作疼痛呈痛性抽搐、流泪、流涎(流口水)。面部被揉搓而皮肤粗糙、眉毛脱落。疼痛时伴有咀嚼动作由于不敢洗脸,往往满脸污垢。病人发作时令人感到有“痛不欲生”之状。三叉神经痛虽不如肿瘤那样危及生命,但是给患者痛苦深重,是医生、病人都急欲根治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药物治疗和封闭疗法。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纳、氨硝安定、维生素B12、七叶莲、激素类药物等。封闭采用无水酒精、甘油封闭。需由有经验的口腔科、神经科医师进行,并要注意穿刺部位、深部及药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三叉神经即有感觉功能,又有支配咀嚼肌的运动功能,治疗三叉神经痛不能像对待单纯感觉神经那样,切断神经以求彻底治愈。三叉神经损伤会造成咀嚼肌瘫痪、萎缩,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感觉丧失,角膜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

 

近年来,能够选择性破坏三叉神经痛觉纤维和保留触觉纤维的射频疗法如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的适应症广泛,尤其对药物治疗无效而年老体弱又不适应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1931年国际上首次介绍射频电凝治疗术以来,经过设备和技术改造,已日臻完善,目前临床使用此方法,操作简便,疗效高,适应症广泛、并发症低、痛苦小并可重复进行治疗。 

 

射频治疗的原理是利用射频电流和热凝控温,将三叉神经内向上传达痛觉的神经纤维阻滞而保全传达触觉的神经,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国外报道这种方法有效率为91-99%,国内专家总结有效率可达95%左右。

 

用射频微创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在首次加温时,病人常有温热烧灼刺激感觉,这是正常的。射频治疗前少量应用短效麻醉药,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由于本项治疗专业性强,需要有操作经验和技巧的临床专家和护师协作进行。治疗中要保护角膜,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需要备有急救设施,以防万一。

 

射频治疗并非唯一治三叉神经痛的好办法,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年老体弱者宜采用药物、封闭、射频治疗、伽玛刀、中草药或针灸理疗等治疗。对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年轻患者应积极考虑开颅微血管减压根治手术、如何选择哪种治疗方法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但射频微创治疗在目前无疑仍是一项值得推广和病人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在三维CT重建图像下可以看到射频针准确穿刺到卵圆孔处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