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神经外科微小动脉瘤综合诊疗技术取得新进展
2010-01-05 00:00
目前,51%~8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引起。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对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处理报道较多,但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3mm)的诊断和治疗,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分歧。其存在诊断困难,假阴性率高的问题,术前脑血管DSA、CTA检查结果需要反复筛查,才能确诊。然而即使能明确诊断,其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困难。
一、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其优点如下: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夹闭动脉瘤的同时可清除蛛网膜下腔中的积血,也可以采取尼莫地平或罂粟碱溶液等行痉挛血管的局部外敷,减少脑血管痉挛、继发脑积水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于合并局部血肿的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不仅可以夹闭动脉瘤,而且可以清除局部的血肿,解除压迫。
但是对于微小动脉瘤,因其体积微小,手术中不易发现,手术者需对于动脉瘤局部的的解剖非常熟悉,术中充分显露微小动脉瘤瘤颈,且部分夹闭困难者需要重新塑形后夹闭,这就要求术者具有娴熟的显微操作水平和技巧。
病例1 是一位35岁女性患者,发病后到德州人民医院就诊,行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后发现是一微小动脉瘤(约1.5*1.8mm)后,因治疗困难转入我院神经外科。入院后全科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后决定术中选择迷你(Mini)动脉瘤夹,行开颅夹闭术。孙金龙主任和魏麟副主任医师带领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玉宝主治医师等,为病人成功施行显微外科夹闭微小动脉瘤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病人及家属对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二、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
微小动脉瘤瘤壁较薄,瘤腔狭小,部分瘤颈缺如。在栓塞中弹簧圈和微导管活动的余地较小,因此微导管、微导丝和弹簧圈容易损伤薄弱的动脉瘤破口而引起再次出血,难度较大。但其优点如下:对于不可手术或手术难以处理的动脉瘤,尤其是位于后循环的动脉瘤疗效显著。与开颅手术相比,不用开颅,脑组织较少创伤,病人在短期康复,迅速回到工作和生活中。同时,保留载瘤动脉,对脑血管干扰少,不影响动脉瘤周围重要结构,一般也不引起脑水肿。
病例2 一位35岁女性患者,由肥城市人民医院转入我科。入院后行CTA(CT血管造影)发现左侧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约1.8*2.2mm),经全科讨论后,决定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手术由孟祥靖主任医师带领郭建医师及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李相坤等进行。手术先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选择合适微导管、微导丝及弹簧圈一次栓塞成功,患者前后住院7天,痊愈出院,避免了开颅造成的副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