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为肾移植术后患者成功实施后腹腔镜原肾输尿管
2010-02-22 00:00
2月8日,我院泌尿外科为一59岁肾移植术后4年的患者成功实施后腹腔镜原肾输尿管大部切除+输尿管下端灌注化疗。
患者4年前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糖尿病"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常规骁悉、新山地明、强的松三联抗排异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血肌酐维持在60umol/L左右。20天前患者常规门诊复查时发现镜下血尿,但尿中未查及白细胞,这引起了门同义主任医师的高度重视,建议患者住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血尿的原因。
患者入院后给予行膀胱镜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口有喷血现象,于是决定行右侧原肾输尿管插管及逆行造影检查,插管过程顺利,逆行造影时发现原肾中上集肾盏内充盈缺损,呈“菜花样”改变;进一步行泌尿系CT示原双肾萎缩、右侧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由于移植肾占据了右侧髂窝,输尿管下端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输尿管下端分离难度较大,有可能损伤移植肾及输尿管,我科门同义主任医师和王建宁副主任医师充分考虑后,决定为该患者实施后腹腔镜原肾输尿管大部切除+输尿管下端灌注化疗治疗,术中见右侧原肾萎缩,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分离粘连,离断肾蒂;充分向下游离输尿管,输尿管内灌注吡喃阿霉素后,切除大部分输尿管组织,手术经过顺利,耗时90分钟,术后病理示右侧肾盂移行细胞癌。
随着肾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移植肾存活时间不断延长,肾移植受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报道称,国内泌尿系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约占肾移植后恶性肿瘤的50%。究其原因就是移植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使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不能及时的清除癌变的细胞,导致肿瘤的发病率增加,这应该引起广大医师及肾友的重视,同时该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措施。
患者4年前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糖尿病"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常规骁悉、新山地明、强的松三联抗排异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血肌酐维持在60umol/L左右。20天前患者常规门诊复查时发现镜下血尿,但尿中未查及白细胞,这引起了门同义主任医师的高度重视,建议患者住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血尿的原因。
患者入院后给予行膀胱镜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口有喷血现象,于是决定行右侧原肾输尿管插管及逆行造影检查,插管过程顺利,逆行造影时发现原肾中上集肾盏内充盈缺损,呈“菜花样”改变;进一步行泌尿系CT示原双肾萎缩、右侧肾盏内占位性病变。由于移植肾占据了右侧髂窝,输尿管下端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解剖层次不清,输尿管下端分离难度较大,有可能损伤移植肾及输尿管,我科门同义主任医师和王建宁副主任医师充分考虑后,决定为该患者实施后腹腔镜原肾输尿管大部切除+输尿管下端灌注化疗治疗,术中见右侧原肾萎缩,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分离粘连,离断肾蒂;充分向下游离输尿管,输尿管内灌注吡喃阿霉素后,切除大部分输尿管组织,手术经过顺利,耗时90分钟,术后病理示右侧肾盂移行细胞癌。
随着肾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移植肾存活时间不断延长,肾移植受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报道称,国内泌尿系恶性肿瘤最为常见,约占肾移植后恶性肿瘤的50%。究其原因就是移植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使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不能及时的清除癌变的细胞,导致肿瘤的发病率增加,这应该引起广大医师及肾友的重视,同时该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