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完成首例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手术
2018-08-24 17:53小儿外科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pyloricstenosis,CHPS)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居先天性畸形的第3位,依地理和种族不同,其发病率也不相同。男婴占90%以上。其机制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胃输出道不全性机械性梗阻,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频繁呕吐,多出现于出生15~25天,一般于喂奶后10—30分钟即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可导致营养不良、脱水、酸碱电解质紊乱等,甚至危及生命。
该病治疗主要为手术,而幽门环肌切开术则是其经典术式。传统的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对腹腔脏器干扰相对较大,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后呕吐、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切口裂开及感染、切口疝等,尤以术后呕吐及十二指肠穿孔为主。随着腹腔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适应小儿外腹腔镜器械的不断出现及完善,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应用越来越多。
患者男,15天,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喷射性呕吐2天”入院。查体:精神反应欠佳。颜面、躯干皮肤轻微黄染。前囟张力不高。口周无发绀,口唇尚红润。颈无抵抗感,三凹征(-),呼吸尚平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右上腹隐约可触及一圆形肿物,无触压痛,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幽门超声示:幽门管长径约22mm,宽径约11mm,前壁肌层厚约5mm,后壁肌层后约5mm,胃内可见潴留物,动态观察可见频繁逆蠕动,中下腹部肠内容物明显减少。符合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声像图。消化道碘剂对比造影检查:经胃管注入稀释造影剂,可见胃内造影剂显影。胃内见少量潴留液,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边缘光整。胃黏膜显示欠清,可见蠕动波,左右翻身,未见明显造影剂排出。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狭窄幽门管 消化道造影侧位
7月23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幽门管肥厚、僵硬及双侧鞘状突未闭合,同时行腹腔镜下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幽门肌层切开术。手术过程顺利,历时约1小时,术后第一天即给予少量配方奶喂养,术后三日进食后未再出现呕吐。术后四日复查超声示:胃内可见内容物,幽门管中央可见液体流出。术后恢复顺利,治愈出院。
术中穿刺器位置 术后图片
右侧未闭合鞘状突 左侧未闭合鞘状突
结扎后右侧鞘状突 结扎后左侧鞘状突
术中肥厚幽门 幽门钳分离幽门
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术的优越性高,手术打击小,术后进食早,恢复快,手术创口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同时探查腹腔其他畸形,此项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