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一吞咽血压就飙升,原来是嗜铬细胞瘤长在了心脏里
2020-06-08 08:42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1岁的小清(化名)已经被高血压困扰一年了,尤其吃饭吞咽时,血压一度飙升到205/120mmHg。多学科会诊加全景PET-CT联手,终于发现了其血压异常的罪魁祸首——非常罕见的心脏异位嗜铬细胞瘤。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外专家团队成功为其进行了手术。
近一年常感心慌、乏力,伴随明显头痛及视物模糊,发现高血压半年,吞咽动作后血压骤升,且症状逐渐加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近日,小清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就诊。
“患者年纪轻轻便有严重的高血压,此前怀疑过嗜铬细胞瘤,但肾上腺的肿物病理是腺瘤,莫非是异位的嗜铬细胞瘤?”心内科主任医师徐瑞拿到患者资料,一边研究一边思索。
此时,医院刚刚启用不久的全球第三台全景动态PET-CT成为了“主角”,对早期肿瘤扫描和心肌代谢过程具有更加灵敏的检测性能正是其强项。它首次实现了可以在一个床位完成从头到脚的全身扫描,使得对整个人体同时进行4D显像,而这样更有利于发现普通CT难以发现的异位嗜铬细胞瘤。
结果,PET-CT副神经节瘤定位发现,患者主动脉窗内确实有一个心脏异位的嗜铬细胞瘤!
“这是我们医院首次发现心脏异位嗜铬细胞瘤,近20年来全国只有20余例相关报道。”心外科主任医师王明华告诉记者。
据了解,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是由交感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因为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会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嗜铬细胞瘤多见于于肾上腺,其他偶发膀胱等,腹外者很少见,偶位于胸内(主要在后纵隔或脊柱管)、颈部、颅内。
发现心脏嗜铬细胞瘤后,首诊科室上报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务处立即组织心内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内分泌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的多学科会诊,并请协和医院专家对该患者远程会诊。经各专家反复评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病药物控制不理想,必须手术。
“肿瘤位于主动脉窗内,从心脏正面很难发现。”医务处处长、心内科主任医师高梅告诉记者,肿瘤位置隐蔽,体积巨大(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大小约5cm*4cm*4cm),且具备一定侵袭性,与肺动脉、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关系密切,而且肿瘤上方是气管分叉、后方就是食管和降主动脉,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伤甚至断送患者年轻的性命,手术难度很大。虽然该病发病率极低,凭借心外科主任医师王明华及胸外科主任医师宋晓明丰富的手术经验,并查阅国内外文献,多学科专家团队最终决定,从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
麻醉医师团队进行麻醉
体外循环团队在手术前进行装置调试
5月25日8点,手术开始。由王明华主任医师为主刀的手术团队实施手术,由王月兰主任医师,吕蒙、谷长平主治医师负责的麻醉团队保障手术进行,麻醉团队迅速完成全麻气管插管、动脉穿刺及深静脉穿刺,与此同时体外循环装置调试与手术器械的清点有条不紊进行。体外循环装置代替了心脏跳动,术中探查发现肿瘤长于左心房顶部,和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紧密粘连,由左冠状动脉左旋支和起源于后纵隔的分支供血,肿瘤呈部分浸润状态,与气管及食管毗邻关系密切,手术难度极大,与术前评估基本一致,王明华主任医师、雷印胜主任医师、苗强主治医师、李子昂住院医师默契配合,小心翼翼拨开血管,留足空间,成功剥离肿瘤。
手术中
随后,患者的心脏复跳,血压、心率平稳,手术成功!
手术后,小清被转回心外监护室继续治疗,当日拔除气管插管,血压、心率平稳,完全脱离了降压药物,术后病理符合术前诊断,于6月6日康复出院。
本例手术的成功,也为中国心外科医生后续开展类似手术积累了重要经验,标志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在心脏肿瘤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PET-CT助力
发现血压异常罕见“真凶”
发现血压异常罕见“真凶”
近一年常感心慌、乏力,伴随明显头痛及视物模糊,发现高血压半年,吞咽动作后血压骤升,且症状逐渐加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近日,小清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就诊。
“患者年纪轻轻便有严重的高血压,此前怀疑过嗜铬细胞瘤,但肾上腺的肿物病理是腺瘤,莫非是异位的嗜铬细胞瘤?”心内科主任医师徐瑞拿到患者资料,一边研究一边思索。
此时,医院刚刚启用不久的全球第三台全景动态PET-CT成为了“主角”,对早期肿瘤扫描和心肌代谢过程具有更加灵敏的检测性能正是其强项。它首次实现了可以在一个床位完成从头到脚的全身扫描,使得对整个人体同时进行4D显像,而这样更有利于发现普通CT难以发现的异位嗜铬细胞瘤。
结果,PET-CT副神经节瘤定位发现,患者主动脉窗内确实有一个心脏异位的嗜铬细胞瘤!
“这是我们医院首次发现心脏异位嗜铬细胞瘤,近20年来全国只有20余例相关报道。”心外科主任医师王明华告诉记者。
据了解,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是由交感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因为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会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嗜铬细胞瘤多见于于肾上腺,其他偶发膀胱等,腹外者很少见,偶位于胸内(主要在后纵隔或脊柱管)、颈部、颅内。
多学科联手
心外团队妙手施术解顽疾
心外团队妙手施术解顽疾
发现心脏嗜铬细胞瘤后,首诊科室上报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务处立即组织心内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内分泌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的多学科会诊,并请协和医院专家对该患者远程会诊。经各专家反复评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病药物控制不理想,必须手术。
“肿瘤位于主动脉窗内,从心脏正面很难发现。”医务处处长、心内科主任医师高梅告诉记者,肿瘤位置隐蔽,体积巨大(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大小约5cm*4cm*4cm),且具备一定侵袭性,与肺动脉、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关系密切,而且肿瘤上方是气管分叉、后方就是食管和降主动脉,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伤甚至断送患者年轻的性命,手术难度很大。虽然该病发病率极低,凭借心外科主任医师王明华及胸外科主任医师宋晓明丰富的手术经验,并查阅国内外文献,多学科专家团队最终决定,从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
麻醉医师团队进行麻醉
体外循环团队在手术前进行装置调试
5月25日8点,手术开始。由王明华主任医师为主刀的手术团队实施手术,由王月兰主任医师,吕蒙、谷长平主治医师负责的麻醉团队保障手术进行,麻醉团队迅速完成全麻气管插管、动脉穿刺及深静脉穿刺,与此同时体外循环装置调试与手术器械的清点有条不紊进行。体外循环装置代替了心脏跳动,术中探查发现肿瘤长于左心房顶部,和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紧密粘连,由左冠状动脉左旋支和起源于后纵隔的分支供血,肿瘤呈部分浸润状态,与气管及食管毗邻关系密切,手术难度极大,与术前评估基本一致,王明华主任医师、雷印胜主任医师、苗强主治医师、李子昂住院医师默契配合,小心翼翼拨开血管,留足空间,成功剥离肿瘤。
手术中
随后,患者的心脏复跳,血压、心率平稳,手术成功!
手术后,小清被转回心外监护室继续治疗,当日拔除气管插管,血压、心率平稳,完全脱离了降压药物,术后病理符合术前诊断,于6月6日康复出院。
本例手术的成功,也为中国心外科医生后续开展类似手术积累了重要经验,标志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在心脏肿瘤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