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中药穴位贴敷、揿针技术助力产后康复
2025-04-02 09:54产科
产后女性常面临泌乳不畅、子宫复旧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及伤口疼痛等问题,增加产后并发症,影响母婴健康。目前,山一大一附院(省千佛山医院)产科将中药穴位贴敷与揿针技术应用于产后护理,显著缩短产妇康复周期,提升产后生活质量,获得广泛好评。
中药穴位贴敷:多效合一,助力产后恢复
中医理论认为,产后气血亏虚、经络不畅是导致这些症状的关键。基于此,中药穴位贴敷结合了药物渗透与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将特制中药贴敷于肩井、膻中、鹰窗、天溪、乳根穴等穴位,可疏通乳腺经络、补益气血,显著提升泌乳量;同时,贴敷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能温经散寒,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恶露排出时间。此外,针对产后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胀,贴敷神阙、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调和脾胃、行气消胀,帮助产妇恢复消化功能。
临床观察显示,该疗法能:
促进乳汁分泌:刺激乳腺管通畅,提高泌乳素活性;
加速子宫复旧:增强宫缩,减少恶露排出时间;
缓解产后腹胀: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揿针技术:镇痛持久,缓解产后疼痛
针对剖宫产或经阴分娩后伤口疼痛、腰骶酸痛等问题,揿针(皮内针)疗法作为传统针灸的延伸,通过将微型针具埋置于耳穴或体穴(如合谷、太溪、三阴交)部位,产生持续而柔和的刺激,调节经络气血,实现长效镇痛。与传统止痛方式相比,揿针具有无创、无药物副作用、效果持久等优势,尤其适合哺乳期女性。
中医药为产后康复注入新活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产后6周是女性康复的“黄金窗口期”。中医药在产后康复领域的创新应用,正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惠及更多女性。这一绿色疗法的推广,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母婴健康保障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