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急诊科:一个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
2012-03-16 08:20
人民网济南3月12日电 人们经常把急诊科比喻成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因为这里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可是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们每天都在忙碌着什么呢?今天,记者走基层“挂职”省千佛山医院急诊科,用一天的时间去体验、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真实的记录了这里一天中所发生的一切。
也许一天的时间太短,但是希望这次挂职体验可以让更多人去了解急诊科医生、护士的真实生活。
我的工作服——白大褂
兴奋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早上7:40,天气还有些凉意。我就来到了医院急诊科,因为我知道,急诊科一天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从急诊科蔡卫东主任手中接过了工作服——一件白大褂,这也是来挂职之前特意向医院申请的,虽说是期盼已久,但这也是为了出入诊室、抢救室更方便些,还可以更快的融入医生、护士和患者中去,并把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
八点钟,开始跟随急诊科主任蔡卫东交接班。在医师办公室,蔡主任认真聆听了值夜班的护士和医生对患者情况的汇报。
在汇报过程中,所有人都不拖泥带水,集中精力在汇报在聆听,冷静而专业。
8:20,跟随刘纪改主任来到病房查房。刘主任带领医生护士到患者病床前了解病情,并现场商讨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抢救室——多数是煤气中毒的患者
医生含泪呼吁市民注意生炉通风
8:35,一位煤气中毒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发生急性心梗症状,被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据患者家属孙明海先生介绍,被抢救的是他的母亲,他的父母和奶奶共三人一起煤气中毒,在急诊科接受抢救的是他的父母。
“没办法,我们出院吧!”说话的是邻床患者的家属李先生。据李先生介绍,他71岁的母亲也是煤气中毒,2月12日在当地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本来已经清醒了,却又出现二度昏迷症状,随后被紧急送到省千佛山医院急诊科,经过及时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但却成了植物人。
刘主任说:“煤气中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高压氧治疗,患者是半月前中毒的,由于没有经过高压氧治疗,使得患者发生假愈期现象,而再度发生昏迷,就导致了现在的迟发性脑病,再发展就是植物人状况,病人可能会致残,甚至致死。”讲到此,我注意到刘主任的眼圈是泛红的,“这种状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希望你们媒体也多呼吁一下,普及一下这类知识,有时候一天都能接诊十多例这样的病人。在天冷季节,用蜂窝煤炉取暖一定要注意通风,以避免煤气中毒现象的发生。”
男护士——急诊科里“不一样”的身影
9:15,上午的查房基本结束,刘主任回到办公室,把处理好的医嘱分发给医生、护士们,然后医生护士们各自回岗开始忙碌。
由于不懂急救专业知识,记者想尽快的熟悉环境,希望能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特意来到护士工作站。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身影——男护士,这名男护士叫黄海梁,来急诊科工作4年了。据他介绍,急诊科共有6名男护士。
“累点忙点没什么,患者满意才是最重要的。”正在忙碌的黄海梁微笑着说。
“大夫,心电图去哪里做?你看我的化验单没事吧?”一名患者把记者当成了大夫,记者赶忙把身边的李晓鲁医生拉过来解围。
第一次跟车急救——“时间就是生命”
急救是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下午2:40,120急救室接到救助电话,记者也迅速跟车前往。“我们要求接到救助电话后一分钟内就要出车,时间就是生命!”急救人员说。
和记者一样,车上的实习护士小张也是第一次跟车急救,不免都有些紧张。
“一般急救车都是配备一名司机、一名大夫、一名护士,这次是增加一名实习护士去体验、锻炼。”急救人员说话间,车已经开到了目的地——甸柳小区,记者看了一下时间,从2点41分出车,到2点47分到达。几公里的路程呼啸而过,急救车快速来到甸柳小区求救者刘老太太家,刘老太太心脏病复发,已经站不起来,急救人员对其进行初步救治,紧急送往医院急诊科。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患者病情开始稳定,患者家属面带着安心的微笑走出了急诊室。
医患之间——沟通是多么重要
架起信任的桥梁多点耐心就会少些误会
下午查房时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名来济南打工的小伙子,因呼吸道感染发高烧住进省千佛山医院急诊科。
输液过程中,远在广东的母亲给儿子打来电话,一听儿子发高烧,还没等弄清孩子的病情,就要求医生立刻拔针,原因是儿子小时候输液时曾出现过过敏反应,引起发烧,凭主观臆断,认为这次发烧一定也是打针引起的过敏反映,医生反复劝说、耐心解释,这位母亲还是坚持让医生拔针。无奈,医生只能和小伙子签下协议书,停止了输液。
随后,这名小伙子的叔叔赶到了医院,这时小伙子的体温是38.5℃,并且持续不退。医生建议继续输液,再次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并和小伙子的妈妈电话联系说明情况。
经过医生的耐心劝说,打动了这位母亲,取得了她的信任,同意让小伙子继续输液,因而没有延误治疗。
由此记者想到,在医疗卫生这种特殊的行业里,尤其是面临紧急抢救时,其特殊性除一招一式都关乎人命外,还在于这个行业要求你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同情心。
如今在医患关系多有紧张、医疗事故处理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当医务人员面对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时,或许只需要多一句解释,误会也许就不会产生了,但对于每天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急救医护人员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小插曲——“紧握的手”与“怪脾气”
下午查房开始前,两名心脏病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特意前来跟刘主任道谢。一位老人紧握着刘主任的手,“谢谢谢谢”连声说,刘主任对老人细心叮嘱后和他挥手道别。
还记得上午查房时一位“怪脾气”的老大爷,他平时不和任何人说话,连家人问话都不愿回答,但当刘主任走到他的床前询问病情的时候,他立刻露出了笑容,和刘主任聊了起来。
我想,这“怪脾气”瞬间的变化正是对省千佛山医院医护人员最大的信任,是对医院“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完美诠释!
挂职手记
一天的体验可能太短暂,正如急诊科主任蔡卫东所说“急诊科的功能是在夜晚才能真正得到体现的”,但是经过这一天的切身体会,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不易。
急诊科是综合医院临床工作的最前沿,这里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凶险复杂,而医护工作者却处理的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尽职尽责的使每一位患者在这里得到最为迅速、专业、温馨的治疗。
医院是个特殊的地方,本以为医护工作者已经见惯了生死离别的场景,会是“铁石心肠”,但是刘主任在谈到患者的不幸时,依然有泪水在眼眶打转,这个细节或许不太引人注意,但却是“医乃仁术”的最直接体现。
在这里,记者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更多的是他们的责任心与爱心,是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点点滴滴。(兰丽 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