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心脏“阀门”失灵?久拖不治或成大隐患

2025-08-05 08:51齐鲁晚报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内部的瓣膜如同“阀门”,维系着血液的单向流动,保障心脏正常运转。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心脏瓣膜病患者已超1000万,2023年手术量在心脏外科疾病中跃居首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李红昕指出,了解心脏瓣膜病的信号、病因与防治手段,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轻度病变多无症状

别忽视气喘、憋气等信号

“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各种心脏病中,心脏瓣膜病的发生率和手术量在2023年已跃居首位。”李红昕介绍,心脏有四个核心“阀门”:二尖瓣、主动脉瓣(左心系统,负责全身供血)和三尖瓣、肺动脉瓣(右心系统),它们的正常启闭,保证血流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对于心脏的正常运转起着核心作用。

然而,这些瓣膜的病变往往“悄无声息”,轻度狭窄或反流时几乎无症状,多在体检超声中偶然发现。但中度以上病变会逐渐显露踪迹,需格外警惕。

据介绍,左心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出问题时,典型的是与呼吸相关的症状——活动后气短、憋气、心慌,比如爬楼时比以前容易累、平地快走时需频繁停下喘气。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睡着后突然因憋气惊醒、坐起后才能缓解。这些症状源于瓣膜故障导致的全身供血、供氧不足,容易被误认为“老慢支”或“体力下降”。

右心瓣膜(三尖瓣、肺动脉瓣)病变的症状出现较晚,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按压脚踝会凹陷)、腹胀(肝淤血所致),严重时出现腹水。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右心瓣膜病较少见,多是左心瓣膜病变的“后遗症”,因此发现下肢肿胀时,别只查肾,更要排查心脏。

李红昕强调,定期心脏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的“金标准”,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者、有风湿病史者。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诸如体力降低、活动力下降、气喘、憋气、下肢肿胀等症状时,不要总认为是肺出现了问题,要去做一下心脏检查。

临床中,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可确诊心脏瓣膜病,除此以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和血管内超声,能更准确、清晰发现,还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引导工具。其他诊断工具还有心脏强化CT(CTA)检查和心脏磁共振(MRI)检查,为特殊的诊疗提供依据,如TAVR手术、TPVR手术等。

后天性瓣膜病

久拖不治或成大隐患

李红昕介绍,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其中,后天性心脏瓣膜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是由瓣膜退化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瓣膜如同老化的橡胶圈,逐渐变脆、脱垂,甚至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高血压是重要诱因——长期高压会让瓣膜“关门”时受力过大,加速磨损。

退行性瓣膜病是最常见的“老年病”,风湿性瓣膜病则是由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自身攻击”,多见于寒冷潮湿地区。患感冒、扁桃体炎后,免疫系统误将心脏瓣膜当成“外敌”,反复攻击导致瓣叶增厚、粘连,最终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细菌“侵蚀”瓣膜的结果,口腔炎症(如蛀牙、牙龈炎)、皮肤感染等都是“源头”。细菌随血液到达心脏,在瓣膜上繁殖形成赘生物,破坏瓣膜结构,严重时可致瓣膜穿孔。

缺血性瓣膜病属于冠心病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进而损伤瓣膜附着的乳头肌,引发二尖瓣关闭不全。

功能性瓣膜病并非瓣膜本身病变,而是“门框变大”——房颤或扩张性心肌病导致心房、心室扩大,瓣环随之扩张,瓣膜无法完全闭合,出现“漏风”现象。

总体来说,针对性预防可降低心脏瓣膜病的发生风险,包括控制血压、防治呼吸道感染、重视口腔健康、管理房颤和冠心病。此外,戒烟限酒、规律运动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瓣膜受损概率。

李红昕提醒,心脏瓣膜病若不及时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功能不全,甚至心衰,继而引发肝、肾功能不全;还可以引发心脏房室扩大、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颤动等并发症。

有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重度瓣膜病,5年的生存率可低于50%(如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

治疗手段个体化

修复与置换各有讲究

李红昕指出,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并非“一刀切”,需根据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体质综合选择,核心目标是恢复瓣膜功能,阻止心衰进展。

“无论狭窄还是反流,轻症都不需要治疗。对于中、重度病变患者,有三种治疗方式: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李红昕坦言,心脏瓣膜病属于心脏的“机械故障”,药物主要用于一些不能耐受心脏手术或手术后患者的维持治疗,通过手术或微创介入的方式,可以修复瓣膜或置换瓣膜。

据介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分“修复”与“置换”两类。修复术如同“补门”,保留自身瓣膜,通过整形、加固瓣环等方式恢复功能,适合瓣膜质地较好的年轻患者、退行性病变者。术后只需短期抗凝,患者生活质量高。置换术则是“换门”,用人工瓣膜替代受损瓣膜。

至于瓣膜材料的选择,李红昕介绍,机械瓣耐用,可终身使用,但需终生服用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指标,避免出血或血栓;生物瓣无需终生抗凝,但寿命为10-15年,更适合60岁以上、出血风险高者。

除了年龄外,医生还要综合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年轻患者有生育要求的,可选择生物瓣;有出血疾病或验血条件差、自律性不强的人,宜选择生物瓣。

微创介入治疗是近年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通过导管将新瓣膜“送”到病变位置,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适合70岁以上高龄、基础病多(如糖尿病、慢阻肺)无法耐受开胸手术者。因此,年轻患者、多个瓣膜病变、有合并畸形者,选择开胸手术更合理。

“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还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风险程度和手术的复杂程度综合决定。”李红昕说。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