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坛 春 风

2007-03-14 00:00

     在千医职工的心里,张明同志和大家一样,是平凡的:常年工作在临床一线,门诊、手术、查房,为进修大夫讲课、为病人们答疑解惑……他从不追逐名利,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充满博爱情怀,他就像医坛中一缕和煦的春风,所到之处给人们带来的是清新、温暖和生机盎然!作为一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在二十年的从医生涯里,但凡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张明都做得很出色。可以说,一份普通的职业,成就的却是张明精彩的人生。
    
     承传济世,迈入医学殿堂
     张明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家乡秀美的山水,赋予了他聪慧的头脑。从小学到高中,周围人已经习惯了他年年考第一的喜讯。那时候,平日里除了读书,他最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闲暇之余跟随祖父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看病。他的祖父是一名乡村郎中,给乡亲们“望、闻、问、切”一辈子,诊费却分文不取。“为医,就是悬壶济世。”祖父的话就是在那时牢牢地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也正是这种贫困生存状态下的走街串巷,使得张明早早地便对穷人“得病容易看病难”的窘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背负着父辈们殷切的期望,怀着对神圣医学殿堂的向往,1981年,张明以全县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迈进了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的大门。几年的大学生活,他如鱼得水,孜孜以求。198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成为一名骨科医生。
     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张明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老年病”——关节炎。要知道,这种“不死的绝症”会给病人带来一生的折磨。接触的病例越多,他越是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关节疼痛带给病人的这种痛不欲生的折磨。1992年9月,国内著名关节外科专家、北京大学吕厚山教授在北京授课。而此时,距离妻子的预产期仅有3个月,张明怀着深深的歉疚,踏上了求学之路。女儿降生后不久,他又有一次跟随华裔美籍专家张中南教授学习的机会。这次,他犹豫了。同为医生的妻子,也非常体谅他的心情:“去吧,这样的机会不多。家里还有母亲照顾我。”他又一次依依不舍地告别妻儿,赴美学习……
     天道酬勤。因为成绩突出,1999年,张明被提拔为我院骨科副主任,成为全院最年轻的业务骨干之一。2002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关节中心成立,张明出任骨关节中心主任。
    
     用心以诚,亲情服务病人
     做了医生的张明无时不在圆自己儿时的梦想。2002年4月,在担任骨关节中心主任后,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在科室内推行人性化管理理念与亲情化服务模式。作为科主任,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从不直呼病人床号或姓名,在他眼中,老年患者是他的“大爷大娘”,年纪相仿的患者是他的“哥姐弟妹”,年幼患者是他的“闺女儿子”。为病人检查膝关节,张明从来都是亲自为其穿脱鞋袜。
     骨关节中心的病人大都行动不便,一时身边没有轮椅时,张明总会爽快地蹲下身去:“来,我背您过去!”病人们常常被感动地一时语塞。病人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张明就为他们自创了软枕、沙袋等康复工具;为方便病人生活起居,他就自费购买了晾衣架、脸盆架、电热毯等……在骨关节中心病房,如果您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所有病人的病号服都在腿外侧有一排侧开扣,这也是张明为方便骨关节病人的细心创意。
     张明对病人不仅是一视同仁,而且确确实实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病人需要手术时,他总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最佳的手术方案。为打消病人的顾虑,每次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其发病机理和并发症一一向病人解释清楚;对于经济十分困难的病人,张明有时则会慷慨解囊,为其提供生活用品、车票等。曾有位患者出院时需要拐杖,但身上只剩下路费,张明就连夜跑到厂家买来送给病人,缓解了病人的燃眉之急。
    
     技术精湛,惠及众多患者
     张明在自己的本职医术上,总有着不懈的追求和更高的要求。他常讲,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就是医术高明,“如果我救不了那些病人,我就是给病人再多的关爱又有什么用呢?”
     骨关节置换技术,在全国医学界刚刚起步的时候,患者们并不太接受和认可。张明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走马上任担任骨关节中心主任的。他要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让广大患者亲身感受,通过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的大大改善,使患者了解并接受这种康复技术。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山东省第一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在我院骨关节中心喜获成功!至此,随着手术的不断开展,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全国各地的病人纷纷慕名而来。几年来,张明对传统的关节手术做过不少的改进和创新,使手术的创伤减少,安全性提高,并发症几乎为零。
     张明对青年医生总是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很多医院经常请张明出去会诊,一些进修医生也特意到骨关节中心“取经”。他还根据每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并帮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及时更新技术。除了医院组织的公派学习,骨关节中心也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同事们出国进修,然后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国外的最新专业技术资讯。
     这几年,骨关节中心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0余项,膝关节表面置换及膝关节镜手术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为彻底治愈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疑难杂症,系统研究其发病机理,骨关节中心同山东省医科院合作,共同探寻研究。这一项目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扶持。目前,张明正在申请“863”计划,骨关节中心研究室的成立也指日可待。
     在张明的带领下,骨关节中心这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淡泊名利,仁爱之心赢赞誉
     父亲创办的家族企业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实力雄厚,周围人曾多次劝张明弃医从商,但他却始终放不下自己挚爱的医学事业。上海的导师也曾经要以年薪40万的重金聘他,他都推辞了。行医,早已不是他谋生的手段,而是实现自己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舞台。
     他不为名。职称晋升意味着工资、待遇增加,张明却连续几年一让再让,直到领导强调是工作需要,他才申报。张明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同外国专家打交道毫不费力,院里推荐他出国进修,他却把机会推给了别人。科室内的获奖名额,他也总是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他不为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明也知道经济收入是衡量科室运行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与时下社会上不少地方通过增加药费提高收入所不同的是,“可用可不用的药,一定不用;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张明执行得很彻底。平均下来,骨关节中心每年除去必需的麻醉药物外,药费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同行用药比例。
     对社会上敏感的红包问题,张明从不染指,真正做到了“红包”不要、礼品不收、宴请不到。他说:“医生看病,就像农民种田、工人做工一样,是份内的事,怎么就需要酬谢呢?”为了消除病人的疑虑,他就将推不掉的红包交到住院处当作病人的住院费,等做完手术,再将住院费用收据交给病人。几年来,他通过住院处退回病人的“红包”,高达数万元。
     在临床工作时间久了,张明发现许多贫困地区来的病人在手术签字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完整,有时不得已甚至用按手印的方式来代替。这让张明很受震撼。他毅然决定,从自己的积蓄中每年拿出六千元,专门用于贫困山区孩子的读书教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千医,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正如张明一样,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病人感受着春风和煦,体会着春意暖心。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