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巨主任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临床研究成果
2024-12-24 09:59神经内科
12月19日,山一大一附院脑血管病(介入)科韩巨主任团队,在神经介入专科权威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JNIS, 中科院一区Top期刊,5年影响因子4.7分)在线发表了题为“Vessel wall MRI evaluation for the safety of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of non-acute intracran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 occlusions“的临床研究论文。孟瑶博士为第一作者,韩巨主任担任通讯作者,山一大一附院是唯一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该文章同时获得来自世界顶级放射学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放射学研究所(Mallinckrodt Institute of Radiology,MIH)Arindam R Chatterjee教授的述评。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卒中复发率高,致残率高。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可以解除狭窄、恢复血流,是药物难治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动脉闭塞段在传统脑血管造影上不可见,导致闭塞开通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开通是一项高风险手术。高分辨核磁血管壁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闭塞段几何形态特征,闭塞血管几何形态特征可以间接反应血管迂曲度、闭塞时间,是决定慢闭开通介入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应用高分辨核磁血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闭塞段几何形态特征及其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发现了四个可以独立预测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神经影像特征。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的评估和筛选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降低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介入开通并发症发生率。
Arindam R Chatterjee教授在述评中指出,复发性卒中患者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是神经介入的一个前沿领域,尚未得到很好的探索。作者团队提供了在目前影像条件下评价颅内动脉闭塞段血管迂曲程度和判断限流斑块慢性闭塞程度的新方法,发现了和手术安全性密切相关的管壁磁共振成像变量。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有助于神经介入工作者对高风险患者实现术前风险分层,制定更加精准的介入手术策略,从而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
韩巨主任团队长期聚焦疑难复杂脑卒中患者的诊治,2020年在国际上率先发表了“基于药物球囊的ICAD介入治疗新策略”并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2024年相继在“Neurology”、“Stroke”、“JAHA”、“JNI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4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临床研究论文,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在了国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