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见证患者的创伤后成长
2013-12-31 16:39康二
[案例介绍] 患者魏某,女性,56岁,因“高血压、糖尿病”收入康二病房。入院时举止稍显迟缓,面部表情淡漠。查体发现:血压168/95mmHg, 随机血糖16.8 mmol/L。自述初次发现血压升高;发现血糖升高6年但均未系统治疗,平时也未监测血糖水平。患者的丈夫及长子在去年的一场车祸中去世,二儿子由于不能承受家庭的变故得了抑郁症,并于3个月前在自己的房间内自杀身亡。患者由外甥送来医院,外甥夫妇每日到医院探望。
[心理评估] 通过观察和交谈,我认为患者存在如下这些问题:
情绪状态方面,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和焦虑。她以前和丈夫经营着一家服装厂,效益很好,两个儿子也在家庭企业中帮忙,日子过得富足美满。而这一切都在去年的一场车祸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丈夫和大儿子因车祸死亡,二儿子由于目睹了父亲和哥哥的惨状而变得整日郁郁寡欢,离群索居。由于服装厂一直是由丈夫掌握经济大权,他的离世使工厂彻底倒闭,原来的账目几乎全部变成死账。而相依为命的二儿子又在3个月前离去,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希望。 她未来的生计也毫无保障,现在自己又患病,这一切都使她陷入抑郁和焦虑而无法自拔。
压力应对方式方面,她曾经是别人羡慕的阔太太,一下子变的一无所有,使她不愿意和周围的人交往。失去爱子的悲痛几乎将她打垮。她整日一个人呆在家里,看到家里的物件就会回想起丈夫和儿子的音容笑貌。每次去超市都是买一大堆零食回来打发时间,再加上她没有运动的习惯,使她在近2-3个月体重骤增。
疾病的认知方面,她在6年前就查出血糖升高,却并未去医院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只是打听身边患糖尿病的朋友,到药店买二甲双胍、消渴丸等药物服用,服药后血糖有所下降。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再次升高,自己就加大药物剂量,最多的时候一天服用二甲双胍12片。遭遇家庭的变故后自己也停止了服药,也未再监测过血糖。
社会支持方面,亲戚朋友常打电话关心问候。其外甥发现她的健康状况后执意将她送到医院,并和妻子每日到医院探望。
[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根据佩普劳的人际关系模式所划分的四个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时期,相应采取了如下的护理方法:
一、认识期。患者刚入院时,主动关心问候患者,热情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通过眼神、肢体的接触安慰患者,努力和患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将患者的心扉一点一点打开,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二、确认期。患者熟悉了住院环境之后,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教给她自我护理的方法。帮助她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减轻体重的计划。在她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及时地赞扬她,强化她的行为改变的动力。患者逐渐建立了自己做好疾病自我管理的自信心。
三、进展期。这个时期的发展远比我想象地要进展的顺利。在我上夜班的时候,我将工作安排妥当,稍微空闲下来的时候,患者来到护士站,主动和我交谈。她向我讲述了她所遭受的家庭变故,她的艰难的疲于应付的过程。讲述的过程中,她几次流泪,我已为人妻为人母,我能理解她失去至爱亲人的痛苦,可是我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这个可怜的阿姨。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也没有教会我如何应对患者的负性情绪,或许就是再专业的心理师也无法真正体会她的情感吧。好在我刚刚读过《The Art of Empowerment》,在这本书中有很大的篇幅讲述的关于“倾听”的技巧,这本书让我明白,作为医护人员不一定要为患者的负性情绪负责,背负上替患者寻找解决办法的包袱。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所做的是培养一种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让患者放下戒备,愿意主动向我们倾诉。倾诉的过程可以帮助患者理清自己的思路,发现行为改变的契机,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另外,倾诉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治疗。那天我们的谈话进行了很久,她哭泣的时候我也不禁落泪,我默默地陪伴着她,等着她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理清自己的思绪,继续。。。等到她情绪慢慢平复,她对我说,“我要照顾好自己,如果我瘫(痪)在了床上不是更可怜了吗?身边连个倒杯水的人都没有。要是我死了,我的丈夫和儿子就更凄凉了。”从那以后患者开朗了很多,感觉好像有个大包袱终日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把它给卸下了。对于治疗和护理她也逐渐积极参与到其中来了。
四、解决期。随着她血压和血糖的有效控制,患者顺利出院,出院之前,她拜托外甥为她购买了血压计和便携式血糖仪。在我们的出院患者的随访电话里,她告诉我们她现在的生活很好,正在寻找一个她能胜任的工作。
这个坚强的阿姨,在经历了这么严峻的打击之后经过艰难的调试,还能让自己的生活再次回归正常的轨道,我由衷地替她高兴,心里对她充满了敬佩之情。生活是真正的大师,在它的面前我们都是卑微的小学生。目睹了这位患者创伤后成长的过程,我想,获得成长的何止她一个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强调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学习者”,在与患者的互动中,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双向的。静下心来,耐心倾听,我们会发现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难题是不难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