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化“两好一满意”活动 工作简报 2010年第9期(总第139期)

2010-03-22 00:00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化“两好一满意”活动
     工作简报
     2010年第9期(总第139期)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编 2010年3月18日
    
    
     我院成功实施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
    
     2010年3月5日,由心内科主任侯应龙教授组织开展的我院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喜获成功。目前病人已康复出院,正在随访中。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是指病人心室间隔不对称性增厚,导致左心室流出道严重梗阻,心脏射血显著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全身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主要症状有活动后气短、头晕、乏力、胸痛,甚至晕厥,有些病人可发生心脏猝死。后期可出现心脏扩张,演变为扩张性心肌病。
    
     该病人男性,46岁,活动性气短数年,加重3月,曾有一次晕厥。心脏超声显示:室间隔最厚处25~27mm;估测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87mmHg,左室流出道最窄处5mm。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手术于2010年3月5日实施,基本过程如下:1.右侧股静、动脉穿刺,分别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以60次/分处于起搏状态,猪尾导管至左室测定左室压力;2.左侧股动脉穿刺,先后行左右冠脉造影,了解冠脉情况,特别是第一间隔支走形与分布;3.选择适当的指引导管,将常规冠脉导丝送入第一间隔支远端,将适当球囊送入第一间隔支适当部位,加压并保持压力,再抽取无水酒精4ml,以1ml/min速度缓慢推注。随着酒精的缓慢注入,数分钟内左室压力逐渐下降,主动脉压力逐渐上升,即瓣下压力阶差逐渐减小。约10~15分钟时压力阶差为5~10mmHg(消融前为导管测压为70mmHg,下降50%即为成功),提示消融成功。术后病人症状减轻,目前正在随访中。
    
     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起搏器治疗、外科手术以及化学消融等。其中,化学消融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其原理就是通过穿刺股动脉的方法将球囊导管送至肥厚心肌的供血血管(常常为第一间隔支),在供血血管内缓慢注射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导致肥厚心肌部分坏死,肥厚心肌变薄、收缩力减弱,流出道梗阻减轻,达到治疗目的。其优点是疗效确切、成功率可达90%以上、创伤小、恢复相对快,住院7~10天即可出院,费用也不高,但也有一定风险。国内已有约300例病人接受化学消融,其中70%以上病例集中在我国少数几个心脏中心,我省也很少开展该手术。
    
     本次手术得到了我国著名心肌化学消融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李占全教授的指导。
     (心内科)
    
    
    
    
     报:省卫生厅“两好一满意”活动办公室
     发:各总支、支部,各部门、科室 (本期共印40份)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