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快速发展

2010-03-03 00:00

    

蓦然回首,再有几个月,在上海的博士生活即将结束,漫漫时光,又恍惚如弹指一挥间。回想当初离开1岁多孩子、妻子独力支撑的这三年, 愧疚之余,不免还是生出些许感慨:感慨时间过得真快,感慨医学发展太快,感慨唯有疾鞭奋蹄才能迎头赶上。
    
     先说说学习所在单位-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概况:
    
     最早在国内建立肺科,最早在国内开展肺功能检查。作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复旦大学重点发展学科,国内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呼吸科设有门诊胸部疾病诊断中心(包括10个专科门诊:包括普通门诊、慢阻肺、哮喘、肺部肿瘤、肺癌靶向治疗、肺真菌、鼾症、戒烟、肺血管病以及飞机旅行和高原旅游等特色门诊)和呼吸普通病房、急诊周转部病房、呼吸老年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床位200余张,有四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肺功能、临床微生物、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实验室。此外,还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和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
    
     科室特色:
    
     1. 呼吸科在肺部肿瘤,感染,COPD,哮喘,间质性肺病、肺血管病,肺栓塞,ARDS及重症肺病等方面经验丰富。针对肺部疑难杂症,呼吸科每周固定时间进行本科全体在班教授及以下医师,进修医师参加的病例讨论。此外,尤其重视临床肺部肿瘤的诊治,普通病房肿瘤病人占75%以上,另有单独的肺部肿瘤综合诊治中心,每周一有呼吸科、胸外科以及放疗科主任三科联合查房决定重点患者的诊治方案。
    
     2. 当前开展的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经皮穿刺肺活检等对于指导临床起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常规检查,其他如透视下经气道肺活检(TBLB)、经气道纵膈淋巴结穿刺活检(TBNA)、荧光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EBUS)-TBNA(为国内率先开展的工作)、以及电凝、支架置入等气管腔内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常规操作。此外,如经皮穿刺肺活检等,不仅是在中山医院,包括本人期间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年开展经皮肺穿刺活检500例以上)的学习,切身感受到该类检查作为肺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手段对于呼吸科工作的重要性,也是学科发展和扩大影响力的基础条件。 此外,上医中山医院影像科的权威性地位也是临床有力的支持。
    
     再说说其科研与合作,除了临床,要想发展就不能不重视科研与合作:
    
     临床为基石,科研与合作则是动力和契机,这对于大学附属医院尤显重要。除了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要面向国际: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科定位于“凝聚英才,培养人才;服务病人,造福社会;接轨国际,面向世界”,近年来,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科主任著名呼吸病学家白春学教授认为“要想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呼吸界的价值,即要虚心学习国外经验,又要做出接轨国际的创新,要想使学科被国际呼吸界认可,需要有远大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并需付出超常努力。而与国际重点学科比较我们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加速培养一定数量的国际一流人才:国际会议有声音(包括特约报告、发言),国际期刊有影响(担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或发表文章);国际机构有地位(担任主席、顾问或委员),国际社会有认可(获得国际课题、奖项或专利),以及还需全体同道的团结努力,才能接轨国际一流学科”。
    
     为此搭建了三个国际交流平台,首先是接轨国际的社会平台,在WHO十个GARD顾问之一白春学教授的倡导下,该科室建立了中山呼吸病防治联盟,受到了WHO重视。
    
     其次是专业相关的杂志平台,该科室主任白春学教授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创办了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社出版的《J Organ Dysfunction》杂志和美国《Journal of Epithelial Biology & Pharmacology》杂志,还担任《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编委。
    
     第三召开高水平国际会议,联系国际著名学者也是接轨国际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03年起,以钟南山院士为名誉主席,白春学教授组织了“上海国际呼吸研讨会(ISRD)”并连任六届大会主席。为中国呼吸科医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每年前来参会的呼吸领域知名国外讲者五十余位,吸引千人参会,已成为国际呼吸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呼吸重要会议之一。
    
     师从白春学教授,其严谨学风、严格要求和勤奋工作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白教授积极推动中国呼吸医学界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肺科学会主委,美国胸科学会(ATS)科研促进委员会的21名成员中唯一非美籍委员,治学严谨、临床及科研要求高。作为科主任,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提出要培养四有人才,即“国际大会有声音,国际杂志有文章,国际学会有位置,国际社会有认可”,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且在日常工作中,也有着密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所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我个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博士相关论文发现了水通道蛋白可能成为肺癌治疗的新靶点的新机制,获得在欧洲维也纳召开的2009年欧洲呼吸学会(ERS)年会(参会1.8万人)论文银奖,并做会议发言,同时获得复旦大学资助博士出国专项资助,相关研究论文目前已被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Pathology”(IF 5.583)录用发表。此外, 另一论文也被即将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2010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全球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胸科学会)年会(参会2万余人)录用,并被邀请会议发言。
    
     “风物长宜放眼量”,加强学科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仅是一个好的开始。如何增强内功、密切联系合作权威学科,扩大自身知名度和影响,乃至接轨国际以求更大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点感想,一起分享。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