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腹部肿瘤重达4.5kg! 普外专家3小时精心手术妙手切除

2019-07-15 17:31肝胆外二科

    7月1日,由我院普外科专家胡三元教授主刀,成功为1例腹腔罕见巨大胃肠道间质瘤的67岁女性患者进行了手术,术中完整切除32x24cm、重量4.5kg的肿瘤病变组织,术后患者恢复顺利,2周后出院。这是医院目前为止切除体积最大的1例间质瘤,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也属少见病例。
 
    患者因腹部阵发性疼痛半月入院,外院腹部CT扫描显示:腹盆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给予行超声引导下腹腔肿物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因肿瘤巨大,牵涉腹腔脏器过多,手术风险过大,该院建议患者保守治疗,但病人出现腹部明显压迫症状,慕名前来找到我院院长、普外科专家胡三元教授。

    6月26日,胡三元教授安排患者住院,查房时嘱托科室积极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为患者争取手术机会。随后,治疗组精心进行围术期准备,给病人进行薄层强化CT扫描并血管重建、肿块3D影像重建、胃肠镜检查和肠道准备等工作,组织麻醉、泌尿、妇科、SICU等多学科会诊(MDT),备好血源。7月1日下午,麻醉成功后,先由泌尿外科置入双J管保障手术安全,手术历时3小时,胡三元院长主刀顺利完整切除整个瘤体和2段病变小肠。术后患者入SICU过渡48小时后转回普通病房。



患者术前CT检查显示腹腔囊实性巨大肿瘤





术前巨大肿瘤血管和瘤体3D影像重建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及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是一个随着病理临床技术发展而逐渐被认识的诊断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尔为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基于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目。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





胡三元院长手术完整切除32x24cm、重量4.5kg的肿瘤病变组织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肿瘤首选且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GIST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可达55%~90%,80%在术后1~2年内有3/4局部复发,半数还同时出现肝转移,虽有可能再切除,但难以提高生存率。原发灶切除彻底无转移灶者5年生存率54%(50%~65%),不能彻底切除或转移者5年总生存期<35%,不能切除者总生存期 9~12月。伊马替尼作为选择性kit/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手术不可切除及转移性病例的治疗以及部分高度侵袭危险性病例的术后预防性化疗,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
 
    对于临床复杂疑难病例,病变累及脏器多,病人合并症多,牵涉到的专业多,多学科会诊(MDT)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在临床上越来越表现出其重要性。该例患者的成功治疗,就体现出MDT诊治模式的优势。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