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理解
2016-02-22 10:2744病区
初五开始,病房里已经达到近60张床位数,用大家的一句玩笑:开门打响第一炮。自然,听班连休息的姐妹都被领导一个电话叫来加班了。可以说,还没有从年前的忙碌中缓过劲来,我们又投入了新一轮的轰炸似的战斗状态。由于重症患者相对较多,而且大部分是第一次入住,相对于整个的医疗环境,是陌生的,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受到没有老患者那样的踏实,针对这一现象,阮真护士长提出必须保障患者安全顺利治疗的前提下,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多问多看多帮忙勤跑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25床李老师由于床位就在护士站的对面,即使隔了一道墙一扇门,仍然可以透明的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状态,用他的一句玩笑:看你们个个忙的跟兔子似的,真是够辛苦的。值班的张静老师以为是病房环境相对杂乱影响了他休息,于是带有歉意的做解释工作。然而李老师说不是杂乱,也没有影响他。是他住了这几天看着大家忙才说的这么一句。的确,形容的一点不过分,有些不能理解的患者按铃了恨不得让护士飞过去,哪怕是晚了那么一分钟时间,就大张旗鼓的在病房里喊。有时候真的想在电脑里查询按铃时间的问题与患者来一场畅快淋漓的争辩,有意义吗?只有靠长时间的沟通与默默的护理工作来赢得患者发自内心的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像某些老患者倒引流液倒尿液,都不好意思让护士做,总是抢着干,需要翻身的患者都不让孕妇护士靠近,家属总是抢在护士前面还不忘关心孕妇一句得小心。虽然都是肿瘤晚期的临终患者,我们用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位患者的需求的临终护理模式,无形中改变了诸多患者家属的偏颇看法,换回了以往不满患者的歉意。我们理解患者的不满,对于这份歉意我们更是倍加珍惜。
风湿性疾病患者由于长年的风湿因子作用以及长期的治疗,再加上患者年龄大部分属于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很差,打针却成了我们基本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因为患者本身对疾病认识有限,想让患者使用留置针,基本是思想工作得天天做人人做,最后勉强同意。44+床冯老师是一位狼疮脑的激素体型患者,年前还处于病重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终于出院了。可是,回来复查需要治疗时,锁骨下穿刺置管已经拔除了,全身看不到摸不出血管。经过和冯老师商量,护士宋芬芬把冯老师的治疗安排在了其管理患者的最后,因为那样就可以沉下心来仔细找血管,尽量做到减少穿刺了。经过尽半个小时的时间,宋芬芬和单乐护士搭档终于在第二次穿刺时打上了留置针,并顺利保留到了患者第三天出院。家属很感激的在病房里说:“以前觉得护士除了会打针这么简单的活,能干什么呀?病能治好,还是大夫给看的好。可真不是真么回事。俺对象治的能把命保住,真多亏了这里的护士不光服务好,打针技术也真是佩服,这么难打的针,人家小护士弯着个腰,得多累啊,关键是还想的周到,咱都觉得不好意思。要不,每回复查俺对象都非得要来这里,一说打针就犯怵,来这里踏实。”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很感激他对我们的认可与理解。同时也说明护士已不再是医生的助手,可以说是齐驱并驾的搭档。50床杨老师是一位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胳膊上摸不到弹性很好的血管,手上的血管弯弯曲曲跟小蚯蚓似的,主管她的孙桂荣老师虽然腰不好,基本上都是亲自弯着腰耐心穿刺。时间长了,记得有一天我俩给杨老师打了5针,孙老师一个劲的说不好意思,打完针我也是浑身冒汗,而患者杨老师却安慰我说:“不要紧,就是很难打,这都是少的,在**医院都换三四个护士轮着打,年轻的连试都不敢试,我这血管就进一点点针尖就行,你要是再按正常打法,它就是鼓针给你护士颜色看,还是红色的。”也知道是杨老师为了让我们轻松说的笑话,老人家越是这样,我越是觉得是技术不够硬,亟需更大的提高。
在肿瘤与免疫科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多付出一点,委屈多承受一点,是在所难免的。庆幸的是,我们会换来患者的理解,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支持,我们感恩这份理解,因为这份理解来的不易。
25床李老师由于床位就在护士站的对面,即使隔了一道墙一扇门,仍然可以透明的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状态,用他的一句玩笑:看你们个个忙的跟兔子似的,真是够辛苦的。值班的张静老师以为是病房环境相对杂乱影响了他休息,于是带有歉意的做解释工作。然而李老师说不是杂乱,也没有影响他。是他住了这几天看着大家忙才说的这么一句。的确,形容的一点不过分,有些不能理解的患者按铃了恨不得让护士飞过去,哪怕是晚了那么一分钟时间,就大张旗鼓的在病房里喊。有时候真的想在电脑里查询按铃时间的问题与患者来一场畅快淋漓的争辩,有意义吗?只有靠长时间的沟通与默默的护理工作来赢得患者发自内心的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像某些老患者倒引流液倒尿液,都不好意思让护士做,总是抢着干,需要翻身的患者都不让孕妇护士靠近,家属总是抢在护士前面还不忘关心孕妇一句得小心。虽然都是肿瘤晚期的临终患者,我们用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位患者的需求的临终护理模式,无形中改变了诸多患者家属的偏颇看法,换回了以往不满患者的歉意。我们理解患者的不满,对于这份歉意我们更是倍加珍惜。
风湿性疾病患者由于长年的风湿因子作用以及长期的治疗,再加上患者年龄大部分属于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很差,打针却成了我们基本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因为患者本身对疾病认识有限,想让患者使用留置针,基本是思想工作得天天做人人做,最后勉强同意。44+床冯老师是一位狼疮脑的激素体型患者,年前还处于病重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终于出院了。可是,回来复查需要治疗时,锁骨下穿刺置管已经拔除了,全身看不到摸不出血管。经过和冯老师商量,护士宋芬芬把冯老师的治疗安排在了其管理患者的最后,因为那样就可以沉下心来仔细找血管,尽量做到减少穿刺了。经过尽半个小时的时间,宋芬芬和单乐护士搭档终于在第二次穿刺时打上了留置针,并顺利保留到了患者第三天出院。家属很感激的在病房里说:“以前觉得护士除了会打针这么简单的活,能干什么呀?病能治好,还是大夫给看的好。可真不是真么回事。俺对象治的能把命保住,真多亏了这里的护士不光服务好,打针技术也真是佩服,这么难打的针,人家小护士弯着个腰,得多累啊,关键是还想的周到,咱都觉得不好意思。要不,每回复查俺对象都非得要来这里,一说打针就犯怵,来这里踏实。”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很感激他对我们的认可与理解。同时也说明护士已不再是医生的助手,可以说是齐驱并驾的搭档。50床杨老师是一位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胳膊上摸不到弹性很好的血管,手上的血管弯弯曲曲跟小蚯蚓似的,主管她的孙桂荣老师虽然腰不好,基本上都是亲自弯着腰耐心穿刺。时间长了,记得有一天我俩给杨老师打了5针,孙老师一个劲的说不好意思,打完针我也是浑身冒汗,而患者杨老师却安慰我说:“不要紧,就是很难打,这都是少的,在**医院都换三四个护士轮着打,年轻的连试都不敢试,我这血管就进一点点针尖就行,你要是再按正常打法,它就是鼓针给你护士颜色看,还是红色的。”也知道是杨老师为了让我们轻松说的笑话,老人家越是这样,我越是觉得是技术不够硬,亟需更大的提高。
在肿瘤与免疫科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多付出一点,委屈多承受一点,是在所难免的。庆幸的是,我们会换来患者的理解,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支持,我们感恩这份理解,因为这份理解来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