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杏林妙术 传扁鹊仁心

2017-01-09 14:27

    2016年9月我于千佛山医院开始了实习生活,在中医科实习期间,有幸在李长生教授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完成实习任务,这是我学习中医以来,第一次在中医传承工作室进行系统的学习。工作室的深厚学术底蕴和浓厚的中医氛围都让我在岐黄之路的追求探索中有了新的认识。
    
    李长生主任是省名老中医,我校博士生导师,曾跟随“八老”中的周次清教授学习,“厚德怀仁,博学笃行”是李老师他们那一辈人真实的写照,李老师知识渊博,又平易近人,教学授课认真严谨,又旁征博引,有次跟随李老师会诊学习,其中用到桂枝一味,他将《实用中药学》中桂枝一节的论述悉数讲出,条晰理明,令人赞叹,而我回头查阅原书,对比原文,发现李老师所述竟无一条错漏。他又常能察细微处,某次会诊立方完毕,我们一群实习同学围在他身边,他询问我们这里原方变化用意为何,大家苦思冥想,皆不知如何回答,李老师见此,笑着说“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便将此处处方加减是按照某版教材某方“加减应用”而立,细细阐述,其博闻强记令人惊叹。他常跟我们提起周老及建校伊始那批老教授对他产生的影响,也常提醒我们不要丢了学校传承下来的那些宝贵品质。
    
    李老师不仅学术造诣高,且医德医风亦让人钦佩,他待病人亲善,能疗病人身之疾,亦常解病人心之忧,曾有一患者,亲人去世后,心理影响较大,继发失眠,李老师常常开导他,每日查房后总与他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结合中药治疗,后患者病愈出院。李老师常教导我们与病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既要符合医学的严谨,又要考虑病人心理承受能力。
    
    程广清老师是我的带教老师,李长生教授的学术传承人,也是中医科的知名专家,还没到中医科实习前,曾在一次会诊遇见,印象深刻,他每次去会诊,都像是授课、讲座一般,千医是西医院,每遇西医束手无策之时,辄需请中医会诊,程老师每去他科会诊,都从中医角度细致阐明,以让西医大夫明确,而中西医综合治疗又有许多问题,西医大夫容易忽视,如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应该将汤药对血糖的影响考虑其中,高血压患者服中药后,血压降低应该如何调整西药等等,他都与人详细说明,有时还要从西医角度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一些中药组方进行阐释,每与西医大夫交流常能让他们对中医中药产生新的认识。跟随程老师会诊越发觉得中医、西医原本就是融会贯通、互相补充的,就好像周老当时提倡的“中西结合,两条腿走路”。
    
    程老师虽已工作临床多年,却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门诊时候,他常带书一本,于门诊闲暇翻几页,并常与我们交流心得体悟,冀望我们能有所收获。程老师门诊每与年老患者就诊,都起身搀扶,至病人坐稳后,才回身坐下。我实习针灸学那段时间,每遇患者针灸治疗,程老师都先将穴位名称告知我,让我抄下,他在旁口述手法指导我操作,每穴进针如何,起针如何,针感当如何,他都细致阐述。在程老师指导下,曾有一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针灸治疗取得不错效果,这更坚定了我对中医探索的决心。
 
    工作室的师冉老师、赵宁宁老师、杨晓妮老师、陈超老师也都出自我校,他们在学术上严谨认真,秉承和发扬齐鲁医学特色,在医德医风上追求“大医精诚”,让我在实习生活中受益良多。
 
    在工作室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仁心仁术都是作为一个中医最基本的品质,也明白了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根本,好像从58年的那天开始,有些特质就像烙印一样镌刻了下来、流传下来,我想那是比78年的自编教材中的学术特色流传的更为久远的东西。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012级中西医临床专业姚鹏宇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