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我身边的人文小故事

2018-01-19 08:57三十五病区

    护士,世人眼中的白衣天使,一袭飘然的白衣,是纯洁的心灵,一顶别致的燕尾帽,是守护生命的重任。医院是个特殊的环境,护士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群体,无数个日日夜夜,她们感受着生存和死亡的交响乐章;她们肩负着病区的点点滴滴,大到医疗救护,小到更换衣物,哪里都有她们穿梭的身影。而关怀就是连接护士和病人的桥梁,它让我们从相识到相知,让我们直接有了心与心的沟通。

    转眼间,我已经在医院工作三年了,从一个不熟悉业务、刚刚步入临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慢慢地向一名成熟的专业护士成长。在此期间,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两件事。

    这天,我和刘护士一起搭夜班,而我俩也是科里响当当的抢救二人组,顾名思义,只要我们搭班就会抢救病人。今天也不例外,晚间的基础活还没做完,17床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于是我俩饭也没吃水也没喝,一直抢救到10点多患者才转危为安。等所有工作回归正常,我们回到护士站时,桌子上竟然多了两瓶农夫果园的果汁和两份饭,摸了一下饭竟然是热的,果汁似乎也是从冷藏柜里刚刚拿出来的,还很凉,一定是刚刚下楼买回来的。抬头张望护士站周边也没看到人。我俩对视了一眼,以为对方会知道,结果我们互相摇摇头,均表示不知道谁放的。瞬间内心感到暖暖的,刘护士更是感动到眼睛红了,眼泪溢满眼眶,她说:“辛苦一晚上,不吃饭不喝水也值了!”是的,我们就是这么容易满足,一声感谢的话语,一个感激的眼神都足以让我们所经受的委屈和辛苦抛到九霄云外。这位不留姓名的好心人,理解我们的辛苦,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他让我们在这医患矛盾日益加深的环境中更加坚定了我们救死扶伤的信念!

    另一件事,要从一位“爱唠叨”的阿姨说起。她是27床患者刘叔叔——一位脑梗死导致走路不稳患者的妻子。那天也是夜班,刚刚巡视完病房回到护士站,这阿姨就过来跟我唠嗑:“姑娘,夜班很辛苦啊?”“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辛苦了”我回答到。“你叔叔怎么就得了这病,在家摔了两个跟头了都,真是不省心,我一步也不敢离开,家里还有老小需要照顾,这突然住院了什么都还没准备。当初没这病时……” 听她这一时半会儿还聊不完,我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因为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去完成,这怎么办?从她的话语和表情中我觉得她可能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我微笑着问她:“阿姨,您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啊?”阿姨愣了一下,很不好意思地说:“唉,今天突然住院了,很多东西都没拿过来,再加上家里还有老小没安顿好,我这心里一直记挂着。白天那位护士又告诉我你叔叔这要24小时留陪人,一刻不能离开。”从她的脸上我看出了焦急,点头微笑示意她继续说。“我就想我们家离这不算远,给我半个小时回家一趟,收拾完马上回来,您看行吗?”我看得出来,阿姨是真的很着急,心一软,便同意了:“好吧阿姨,您快去快回吧,我和同事都会多去看叔叔的,您走时把两边床挡拉上。”“好,谢谢你了小姑娘!”阿姨走后,我和同事每十多分钟就会去看一下刘叔叔,并叮嘱同屋的患者家人,我们没过来时帮我们照看一下,如有问题及时告诉我们。去发药时,我看到叔叔杯子里水喝没了,主动帮他打了壶水,倒上一杯凉着,问他需不需要解小便,叮嘱有事按床头铃叫我……半个小时后,阿姨在约定的时间内回来了,跑得气喘吁吁的,我说:“阿姨,不用那么着急,叔叔没什么事,放心吧!”或许是这些小细节打动了老两口吧,在叔叔出院的那天,我意外的收到了阿姨写的表扬信,感谢我无微不至耐心的照料和善解人意的心。看到这张巴掌大的纸和歪歪扭扭的字迹,我竟感到无比的暖心,无比的自豪,感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什么是人文?不就是让我们落实平时工作中的事情,把病人放在首位,让病人感到温馨、暖心。早上交接班时,一声温馨、亲切的问候,能让病人感到温暖,每天早晨见到病人,问问昨晚睡得好吗,早饭吃了没有,每次打针后,都会向病人问一声疼不疼,每次换药后,都会给病人讲解药物的作用,查看病人的输液部位是否有问题,每次拔针后,告诉病人压好针眼等等。这样简单温馨的话语,却真正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我们科室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做了暖护导航站(提供出行餐饮检查购物)、楼层指引旋转相框(了解各科室分布)便民充电站、座便椅、注食器等等,大大满足了患者需求。

    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简单、重复而又繁琐,可我们每天都不断的完善自我,促进医患和谐,每个人都争做人文护士,为建设人文医院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