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第三届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高峰论坛侧记

2018-05-09 17:05党办

    5月8日上午,第三届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高峰论坛在济南召开。会期只有半天,但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张大千秘书长对儒学文化浓墨重彩的高度概括,还是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对医学人文发展史的娓娓道来,都让大家对新时代背景下儒学文化和医学人文的契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著名中国哲学学者楼宇烈教授和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对于“中”的全新、全面解读,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思想的智慧和光辉,在与会者的灵魂深处引起了巨大的触动。


    楼宇烈教授博闻强识,百家经典皆信手拈来,又相互佐证,阐发寻常道理。“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引申指出中国的医药文化即是生生之学,重视对生命的关怀,注重对生命的认识。他强调,“中医”的“中”不仅仅是区别与西医的地域概念,更应该是一种“内在”。所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不服药为中医”,其中“中医”并非寻常意义上的中医、中药,更多强调的是其中的“中”字,意指尊重人的主体性,以“药”为辅,“中”(意即自身)为主,通过自身饮食作息、生活规律自我调整偏差,通过自我平衡来调动自身的修复能力。这是“中医”的灵魂,更确切的说是“国医”的灵魂。他同时指出,“中”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唯变所适,惟义所在”,强调要有辩证的眼光,衡量“变”是否“所适”的标准就是一个“中”字,即要把握一个度。最后,他以“非长生难也,问道难;非问道难也,行之难;非行之难也,终之难”来勉励大家,凡事要坚持到底,更以“保性命之真”方为“神仙”等等启迪大家,要尊重事物的本性。


 
    杨朝明院长从“天、地、人”三个层次入手,讲述了三者的运行规律和存在根本,指出“人道尚中”,“人道曰礼”,“知礼则行”。他着重强调了“中”和“和”的概念,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与“和”,理应成为人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致中和”,才能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状态,从而引申出进德修业的重要性。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