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业巡礼 · 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 | 学科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22-10-24 10:21济南日报·济南发布

锐意进取,奋楫笃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业务融合,将医院发展、科室发展和个人进步全面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融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一流大学建设大局,不断推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走在前、开新局”,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抬高标杆、加压奋进,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更好地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核心阅读:

让患者求医问药时少走弯路、减少费用、提高质量,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近年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着力打造临床学科专业品牌特色,结合疾病谱变化和患者就诊需求,精耕亚专业细化细分,秉承“高、精、尖、细”的目标要求,推动神经内科亚专业建设“专”出优势、“精”出特色,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推进医院在转型发展中提升服务水平。

整合划分

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近期,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完成学科整合及亚专业划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突出专科特色,强化特色优势。在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段瑞生带领下,神经内科学科建设开启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篇章。

学科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神经内科是医院起步较早、专业特色明显的科室之一。术有专攻,人有专长,这为学科亚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段瑞生表示,对于神经内科而言,亚专业建设既符合神经内科学专业范围多、患者量大的现实情况,也符合医学进步的规律和医院发展的需要。

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将打造以“神经免疫、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癫痫、睡眠医学、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性疾病”为特色优势的专业技术团队,通过学科整合、专病细分,将神经内科划分为脑血管病区、卒中中心及神经免疫病区、神经疾病综合诊疗病区、脑血管病(介入)病区,并开拓性地将神经电生理专业纳入病区管理。

“亚专业建设可以打造医患双方‘双赢局面’。”段瑞生表示,以医学研究方向作为各亚专业划分标准,患者就诊时目标明确不“纠结”,得到擅长治疗该病医生的精准诊治,让疑难急危重症患者少走弯路、节约费用、得到及时诊治。另一方面,亚专业医生也能集中精力诊治自己擅长的病种,使临床和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亚专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运行,极大提升了疾病的诊疗水平、效率和效果,从细入手,能够实现疾病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此外,亚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拓宽学术专业领域,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意识,使人才在亚专科的发展中不断更新知识、快速成长,让学有所长、技术精湛的亚专业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脱颖而出,构建更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从而使医院在学科设立和专业发展上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学科建设格局,成为医院保持专科医院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齐头并进

临床科研相辅相成

“没有强大的科研,就没有强大的学科。”在段瑞生看来,科研、临床、人才、学科建设并非是“分而治之”的个体,而是互不可缺、相辅相成的整体。学科建设为人才提供平台,人才带动科研,科研推动临床,临床锻造人才,人才提升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神经内科成功走出了一条“顺时针”模式,医教研齐头并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挥了“强实力、树标杆、做示范”的引领作用。

脑血管疾病与心脏血管疾病“联手”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脑血管意外”“卒中”“中风”都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脑血管疾病发病人群基数大的特性决定了其成为神经内科诊疗范围中当之无愧的“担当”。

“时间就是大脑”,这是神经内科副主任、脑血管病病区主任王爱华最常说的口头禅。为了抢抓最佳治疗时间,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手段,“争分夺秒”成为脑血管病病区的工作常态。“对于突如其来的脑血管意外,院前的积极救治可为挽救病人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也是减少脑血管疾病并发症,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的有效措施。”王爱华表示,对于卒中患者的治疗从120急救车上就已经开始。与此同时,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急诊、检验、影像、药剂等相关科室联动,以保证卒中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检查,进行有效治疗。

如果说“快”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秘诀”,那么“早”则是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诊疗脑血管疾病的一大特点。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段瑞生介绍,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较早在山东省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2002年,神经内科参加了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课题,自此拉开了静脉溶栓的序幕。

通过溶栓药物可以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其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致残率。然而,溶栓治疗却面临一个最大的“瓶颈”——时间窗。因此,对于一些处于“窗外”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介入治疗是更优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日臻成熟,并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患者肯定,成为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可以说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二病区主任李衍滨、四病区主任韩巨带领两个病区共同撑起了半壁江山。

2012年8月,山东曹县患者范先生因眩晕来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脑动脉狭窄、小脑萎缩。而脑动脉狭窄的程度还达不到放支架的适应征,于是医生建议范先生进行药物保守治疗。时隔一年,2013年9月,范先生突然头晕加重,并逐渐出现昏睡现象,等被送到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时已经昏迷。

经核磁共振检查,结合之前的诊断结果,李衍滨判断患者为脑动脉狭窄基础上形成血栓。通过介入治疗将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同时放置支架。术后,范先生很快恢复意识。

秉承创新精神,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开疆拓土,以期实现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升。李衍滨表示,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变,作为临床医生,不能仅看影像学检查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基础病情、发病高危因素、发病机理、不同病情和病程,细致判断,综合衡量患者获益和风险比,参照指南再设计合理的诊疗措施。

对于从事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已接近20年的韩巨来说,每年700多例的介入治疗病例让他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韩巨介绍,介入治疗常用于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尤其是基底动脉、椎动脉等大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急性脑梗及部分头颈部肿瘤。相对药物溶栓,介入开通对于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的灌注量不足更有优势,病情好得更快,恢复程度更高,更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多年来,山一大一附院对于复杂性脑血管病变的病例做得多,安全性更高。尤其是脑血管球囊扩张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药物与支架的双重功效合二为一,在纠正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同时,药物直接作用局部,优势更为明显。

神经免疫专业算是科室“小众”专业,如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罕见病。然而,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在学科带头人段瑞生的带领下“专”出优势、“精”出特色,全省乃至全国的患者慕名而来,硬是将“罕见病”变成了临床“常见病”。

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完成临床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后,段瑞生带着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更多的科研经历回到山一大一附院。他用更规范、更国际化的诊疗流程给病人解决问题,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学科成长和扩大学科影响力,正确的科室管理方向让段瑞生和神经免疫专业一同快速成长。

10余年来,神经免疫亚专业紧跟国际最新进展,对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多发性硬化等相关疾病开展了基础、临床、诊断等原创性研究,为患者提供精准基因和免疫状况监测、个体化选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治疗,这些措施使神经免疫疾病获得最大程度的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神经免疫学科已初步建成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内领先的神经免疫疾病区域诊疗和科研中心。可以说,山一大一附院的神经免疫专业已成功成为“国家队”。

在神经内科领域,癫痫、帕金森、睡眠障碍等疾病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一大一附院神经疾病综合诊疗病区将这些重点分类囊括其中。

说起“帕金森”,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就是浑身颤抖。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李秀华表示,临床坐诊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带诊断”来就诊的患者。李秀华介绍说,谈及“帕金森”三个字,在百姓的认知中其实是个比较宽泛、模糊的概念;在专科医生的领域则有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变性(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等不同的类型。这几类疾病既有运动迟缓、震颤、肌张力增大等共性表现,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同样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征。而药物分类更是多样,每种药物均有相应的适应征、禁忌征、副作用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复杂多变。尤其患者伴有基础疾病时,诊疗的难度更是飙升。因此,李秀华强调,对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是个既专业又复杂的过程。只有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对患者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

秉承“高、精、尖、细”的目标和要求,李秀华带领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在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亚专业逐步成长为有突出特色的亚专科,入选中国帕金森联盟的成员单位,并对标国标协助制定全省帕金森质控标准。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医生来做。”李秀华表示,病区在全面准确评估、诊断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个人期望值,综合衡量,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个体化的治疗,在不典型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晚期帕金森病各种运动并发症的治疗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此外,建立了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成立了帕金森病友之家,定期举行帕金森病公益活动和义诊,每年举行“千佛山帕金森病论坛暨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

随着社会发展,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的群体日益增多。面对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山一大一附院在省内最早开展了发作性睡病、周期性腿动、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障碍疾病的诊治。睡眠医学专业在博士生导师唐吉友教授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山东省内标准化临床睡眠医学中心。目前中心拥有先进的多导睡眠检测设备、分子生物标记物和基因检测平台,实现了睡眠呼吸障碍从诊断、压力滴定评估到CPAP治疗和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经过多年临床探索,特别是对“中枢性嗜睡症”临床路径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实现了由电生理检测、下丘脑orexin-A浓度测定到HLA基因分析,“中枢性嗜睡症”的诊治水平走在了国际前列,引领行业发展。

唐吉友表示,睡眠障碍疾病的治疗需要将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音乐治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他强调,人们对于睡眠障碍疾病还存在很多不正确的认知,因此宣教的意义不亚于临床治疗。为此,睡眠医学中心开展线上、线下认知行为治疗(CBT-I),让更多的患者学会睡觉、重享健康。

“优秀的电生理是精准、精确诊断的前提。”段瑞生表示,电生理在神经内科不应只是“陪衬”。在山一大一附院,神经电生理专业从“幕后”走向“台前”,被纳入神经内科门诊、病区,成为神经内科临床检查技术的延伸和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神经电生理科主任吴丙云表示,神经电生理亚专业包括肌电图、脑电图、经颅多普勒三大专业,每个专业又开展多项不同的专项检查。除了常规的门诊和检查辅助诊断外,神经电生理在监护、保障方面大放异彩——术中肌电图监护,涉及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长程视频脑电图、SEEG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术中监护、微血栓检测等,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育人建队

人才队伍规范强化

学科建设是医院一项基础性、根本性、战略性建设,是教学、科研和医疗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

优势学科的形成,必然是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甚至团队的每一个人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所得。目前,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人才基础雄厚,目前已经形成一支以泰山学者和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中坚力量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层次医疗、教学和科研团队。

段瑞生表示,作为教学医院,人才培养是工作的重点之一。神经内科对内一手抓培养、一手抓科研,为年轻人提供学历晋升、职称评聘及科研创新的平台;对外一手抓规培、一手抓基层,将先进的医疗技术辐射地市县,引领行业发展、提升行业水平。

重带教,育人才,建队伍。山一大一附院神经内科目前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3名、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7名,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刘彬医师2021年获评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神经内科每年带教省内外各地进修医师数十名。

教学相长,医教协同,“本土培养”和“向外输出”的双重模式也为科室建立团队、打造优势学科增砖添瓦。

严管理,宽厚爱,出成果。对待年轻人,段瑞生和各病区科主任始终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科室定期举行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青年科研论坛、临床专题和基础知识讲座,为年轻人成长提供平台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在学习和讲座中追踪国际前沿进展,提高理论水平。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循环中,实现了医教研的提升。

“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有水平,但更要有胸怀和奉献精神”,一人独大是段瑞生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为了培养年轻人,他以“过来人”的心得为年轻人规划,让他们少走弯路;他以“老前辈”的经验为年轻人助力,让他们快速实现更高的追求。为年轻人科研工作提供软件、硬件,用榜样的力量、有效的助力,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搞科研、促临床的热情。如今,科室实验室灯火通明,学术研究不断结出硕果。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