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养生全攻略 :承古启今,调和身心以应天时

2025-07-31 10:49中医科

中伏,夏之盛极,乃长夏之核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中伏承小暑之余威,启大暑之酷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盛的时段。今年乙巳年(2025),火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气候风火相煽,湿热交蒸尤甚。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纲,参酌历代养生典籍,结合今岁五运六气及阴阳五行,为中伏养生提供科普建议。

防病治病:中伏处于四之气,即大暑至秋分前,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阳相火,故该时期湿热交蒸为常态。中医认为“湿胜则濡泻”,该时期易患胃肠疾病(湿困脾胃),主要表现为腹痛泄泻、纳呆恶心,舌苔厚腻,治疗上对于湿重可选平胃散(燥湿运脾),湿热并重可选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时病论》云:“暑热逼人,静而得之谓阴暑”,中伏时期,人们易贪凉饮冷导致腠理骤闭、暑湿内蕴,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困重、胸闷脘痞等不适症状,可选用藿香正气散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此时,因暑、湿、热并重易耗气伤津引起血液粘稠,诱发心血管疾病及热射病,严重者危及生命,需避暑防高温,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需及时就医。

膳食养生:清补淡渗,醒脾悦胃。今岁火运不及,少阳相火在泉,中伏湿热交蒸尤甚,《饮膳正要》亦强调:“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故饮食当恪守清、淡、甘,清以泄热、淡以渗湿、甘以生津。饮食可以豆类食物为主,可进行以下配伍,如绿豆+金银花增强清透暑热之力以祛暑毒,赤小豆+薏苡仁+荷叶利湿升清以祛湿浊、防脾困,黑豆+乌梅+甘草酸甘化阴,防暑热灼津及燥火,也可适当使用益气生津及醒脾开胃之品,如西洋参、麦冬、石斛、乌梅、陈皮、白扁豆、山楂、生姜、豆蔻等。饮食选择也需禁忌伤脾阳、助湿热及助火耗津之品,如冰镇饮品、肥甘厚腻及辛辣燥烈等。

运动调养:动静相宜,勿扰阳气。《千金要方》云:“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中伏运动贵在舒缓有节。可进行晨间导引: 卯时(5-7点)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宣发肺气,舒展筋骨;傍晚散步: 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缓步行走于林荫水畔,助心肾相交;水中运动: 游泳或在浅水中行走,借水之阴寒以制暑热。此时运动需避免烈日当空时(11-15点)剧烈运动,防大汗亡阳。运动之后也需避免直吹空调、狂饮冷水,腠理开泄之时最易引邪入内。

情绪调摄:静心宁神,戒躁守和。热易扰心神,《素问》明训:“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乙巳年风木司天,更需防肝气亢逆化火。可选择读书养性,择《庄子》《陶渊明集》等清逸诗文诵读,如“心静自然凉”乃千古箴言;音乐怡情: 聆听《平沙落雁》《高山流水》等清微淡远之古琴曲,有助降火安神。闭目养神: 每日午间小憩或静坐15分钟,以补心气、养心阴、泄心火。

环境调摄:避暑纳凉,顺应自然。《遵生八笺》详载夏日居处法则:“夏月宜用虚堂净室…散发披襟,以远热毒。”日常需通风除湿,在清晨及傍晚开窗对流,午间闭窗遮阳。可用艾叶、苍术烟熏以祛浊避秽。科学使用空调,保持室温维持在26-28℃,避免风口直吹。常备披肩护住大椎、肩井穴。寝具选择,可选凉席选藤编或亚麻材质,枕芯可用决明子、菊花等清热之品填充以清头目、助安眠。也可室内或胸前悬挂药囊如佩兰、艾叶、薄荷、丁香等以芳香化湿祛浊。

中伏养生,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明代医家龚廷贤于《寿世保元》中警醒世人:“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愿此养生攻略助您安然度夏,以健朗之躯迎接金秋!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