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典·山一大一附院胸外二科 | 胸外手术不开胸,镜下微创除病痛

2021-11-02 15:55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打开胸腔、游离肋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大刀阔斧”的传统开胸手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而在如今的胸外科手术微创时代,打几个小孔,即可轻松完成一台复杂的胸外科手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胸外二科在省内较早将胸腔镜技术应用到临床,微创化手术已然覆盖几乎所有病种,同时将目光聚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以期让更多患者获得更小创伤、更快恢复、更少疼痛。

 

 

多数手术不再开胸

胸外科进入微创化手术时代

体检发现高度可疑结节,听到医生的手术建议,常有患者在忐忑中提出疑问:要开胸吗?

传统开胸手术因创伤大,让不少患者忧心忡忡。殊不知,不开胸的手术,在山一大一附院胸外二科,已经成为常态。

“从以往的三四个孔,到如今的单孔,肋间一处3mm—4mm的切口,就能解决传统开胸才能解决的问题。”山一大一附院胸外二科主任宋晓明介绍,传统开放式胸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分离胸骨,游离肋骨,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时间长。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技术创伤更小、疼痛更轻、恢复更快、切口更美观,更符合微创外科理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理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山一大一附院胸外二科紧跟全国乃至世界一流胸外科发展步伐。早在2000年左右,就引进并将胸腔镜技术应用到临床;2002年,借助胸腔镜的食管癌根治手术成功实施,当时在国内都很少见;2010年,开展胸腔镜联合胃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2013年,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成为现实;2014年,腹腔镜下改良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今年1月,团队利用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院内第一例胸腔镜肺叶手术,标志着胸外科微创治疗领域向更微创化、精细化及个体化的治疗方向迈进。

 

 

高清立体三维成像

肺部微小结节无所遁形

在这里,如果说微创化的胸腔镜手术改变了胸外科的常规诊疗模式,精准医疗的实践则开启了个体化治疗的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影像技术的进步,胸部CT的检查越来越普及,通过胸部CT检查发现不明原因结节,已非个别现象。虽然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良性结节,如错构瘤、炎性结节,不需立即手术,但也确实有一部分怀疑是恶性结节、是早期肺癌,需要尽早手术切除。

宋晓明告诉记者,结节又是长在肺组织内,一些结节体积小、位置深,手术中间可能不好找到。而肺部肿瘤手术的原则,是在安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健康肺组织,以便保住更好的肺功能,这就需要精准定位、精准切除。

科室在省内率先开展了CT引导下肺微小结节定位,随着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发展,对精准判别肺部解剖结构的需求愈加强烈,三维重建技术应运而生。高清立体的三维显示,让手术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判定病灶部位,并对其进行进准切除。

如此,大大提升了查找微小结节和切除病灶的精准程度,也大大缩短了手术定位时间,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快速康复。

不过,宋晓明也提醒,查体发现的肺小结节越来越多,对早期肺癌的发现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并非所有肺小结节都需要手术干预,如果体检发现肺部结节,还是要先找专业医生判断,不要过度紧张、过度治疗。

 

 

先进技术辐射基层

让更多患者享受微创治疗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早期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胸腹腔镜联合手术等广泛开展,在团队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中,针对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国内常见、高发疾病微创术式更新升级,胸腔镜技术适用的病种范围不断拓展,九成以上手术患者不用再承受开胸的创伤和痛苦。

“要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术,帮助更多的患者。”宋晓明说,一台手术的成功,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亦如一个专业的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有春满园。

不久前,淄博的一名肺大疱患者在家门口的医院接受了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手术几乎不见出血,相关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缓解。而这,离不开山一大一附院的影响与带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年,他们通过手术直播、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先进的胸腔镜技术传播推广,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微创技术带来的利好。

2021年7月,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肺外科分会成立,宋晓明当选为首任主任委员。他希望,借助于这个平台,通过学术交流与技能培训,有针对性、有重点的交流与传播肺外科领域的新技术与新进展,以帮助广大医师提高医疗水平、学术水平,推动山东省肺外科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