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大一附院院长田辉——无管微创开启肺癌治疗新时代
2024-11-14 09:22大众日报
作为全球高发的“第一大癌”,肺癌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国家癌症中心今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居首位。近日,《大众名医馆》邀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田辉做客直播间,讲述肺癌无管微创诊疗的“前世今生”。
率先开展经剑突下单孔行双侧肺部病变切除
“手术是肺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抗血管生成和中医中药等都是肺癌的常见治疗手段。”田辉表示,在过去的观念中,胸外科的手术常让人谈之色变,过去常用大切口手术,需要插入许多管道来帮助患者呼吸和康复,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恢复过程也很慢。
根据临床数据,目前相比于单肺结节,双肺结节更加频发,手术难度也增加。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一则关于“经剑突下单孔肺叶切除术”的报道启发,田辉关注到了这一新技术。2016年,田辉及其团队发表了一篇名为《Subxiphoid vs intercostal single-incision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的论文,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一种经剑突下单孔行双侧肺部病变同期切除术。剑突位于胸壁前下端,田辉介绍,通过剑突下单孔手术有两个优点:用一个微创切口治疗双侧肺部病变,创口较小,恢复较快;经剑突下操作而不经过肋间,影响不到肋间神经,疼痛较轻,患者舒适度高。“该手术已非常成熟,淋巴结切除也没问题。”田辉说。
田辉也提醒,由于剑突离双侧胸腔部位较远,该手术也存在操作相对困难,经剑突下切口难以触摸到肺实质内的结节等劣势。另外,对于分期较晚肺癌患者,有时术中困难较大,出血后转开放手术会增大风险,是否选择经剑突下单孔行双侧肺部病变同期切除术也要高度慎重。
累计完成2000余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15年,达芬奇机器人因在窄口瓶中为一颗葡萄缝合而成为“网红”。据悉,山一大一附院在省内较早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探索和实践,田辉也累计完成了2000余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近日,田辉及其团队成功为一名88岁高龄的老人实施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右肺上叶切除术+右肺下叶背段切除术,患者恢复快,完全康复出院,挑战了高龄患者手术年龄的极限。
田辉介绍,微创手术时代下,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有些手术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田辉介绍,和腔镜手术相比,使用机器人手术更灵活,“机器手腕”可以达到360度旋转;同时,机器人手术可以10-15倍放大视野,手术更精准精细;机器人手臂有震颤滤过功能,手术更安全;手术者坐在操作台旁,手术更舒适等诸多优势,劣势是目前费用还偏高。“我在山一大一附院一天最多做29台手术,包括7台机器人手术,十几台无管微创手术,这在原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他说。
田辉特别提到肺癌无管微创手术,它符合没有疼痛、没有应激、没有并发症、患者预后好的舒适化医疗“三无一好”理念,在患者不插胸管、尿管的情况下,由机器人辅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可直接走下手术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应用,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更高。田辉说,要加强使用人员的培训和技术迭代更新并行,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较小肺磨玻璃结节没有必要穿刺
不仅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中深入钻研,田辉还是“加速康复”理念的践行者。加速康复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以外科为主导,由多学科协作,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优化处理措施和综合技术运用,以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田辉介绍,从开放到腔镜微创再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是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医生要拥抱新的技术和领域,对于肺结节的手术,目前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精准定位。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精准定位,再AI精准手术,实现一体化AI手术体系,或许可以成为下一步医疗技术提质增效的探索方向。
在现场,田辉还回答了一些健康疑问。有不少人表示,最近身边的肺部结节检出者越来越多,双肺结节患者亦不在少数。田辉表示,大家不必“谈结节色变”,尤其是“谈磨色变”。“肺结节细分为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以及实性结节,其中纯磨玻璃结节恶变率大概15%,混合磨玻璃结节恶变率约50%,实性结节约为7%。”肺结节的危险度需结合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情况、实性成分比例等综合判断。微小结节无论是实性还是磨玻璃,都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随访观察即可,95%以上均为良性。
为了明确肺结节性质,穿刺是必要的吗?田辉回答:“对于小的肺磨玻璃结节,穿刺是没有必要的。穿刺还有可能出现气胸、出血,也有可能穿不到病变部位而出现诊断偏差,其实对于磨玻璃结节应用低剂量高分辨螺旋CT随访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