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25

2022-07-26 10:39

患者赵某,女,66岁。

主诉:小腹部发热2年

现病史:下腹部发热,后背正中亦自觉发热,多在下午3时后出现,无汗出,身尚有力,畏寒,心烦急躁,失眠,纳可,口干,大便干,3日未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诊断:内伤发热

处方:熟地15g 当归10g 白芍15g 枸杞子15g

          制首乌30g 黄柏10g 淫羊藿10g 巴戟天10g

          知母10g  炒枣仁15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仙茅10g  黄芪30g  炙甘草15g浮小麦30g

         大枣10枚

二诊:服上方后小腹部发热症状改善,后背正中亦自觉发热,多在下午3时后出现自觉后背湿润,如湿毛巾覆盖,畏寒,喜凉饮,仍入睡困难,纳少,口干,大便已不干,2日未行,舌质暗红,苔黄腻而滑,脉弦细紧。

 更改处方:生地15g 白芍15g 麦冬15g 龟板15g

                   黄柏10g 肉桂1g(冲服)淫羊藿10g 巴戟天10g

                   炒枣仁10g 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代赭石30g

                   黄芪60g  知母10g

三诊:服上方后小腹部及背部发热均明显减轻,后背部发凉明显好转,畏寒,喜凉饮,睡眠改善不明显,眠尚可,纳少,口干,大便可,2日1行,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治疗:中药守上方加砂仁15g。

按语:

    内伤发热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来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致。本例患者小腹部发热症状为着,小腹部属于任脉,背部属于督脉,腹为阴,背为阳。而下午3时为“午后”潮热,辨为阴液亏虚,水不制火而发热,故以大补阴丸为主加减,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于补阴药中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诸药。服药后出现后背正中发热,同时有出汗症状,乃是阴阳趋于调和之象。二诊加重黄芪用量,防止过汗伤阴,并以生地易熟地,同时加入少量肉桂,仍是取阳中求阴之意。阴阳调和,水火相济,故复诊时小腹及后背发热均明显减轻。初诊时见口干、大便干、身热且符合“日晡潮热”,极易认为阳明腑实而言泻下通腑之法,然观其舌脉,此时当明白治法为大补阴液而非泻下通便,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